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近日,第四期“治国理政”实岗锻炼计划11班学员赴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参观“日出幽燕——北京汉代社会生活展”,在文物实证中感悟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汲取新时代文化传承的精神力量。
观展溯源:触摸汉代燕地社会的烟火印记
展览以 “日出幽燕” 为主题,聚焦北京地区汉代社会生活,精心呈现通州校区建设工地出土的陶器、铁器、钱币等文物,生动还原两千年前幽燕大地生产生活场景。学员跟随讲解员依次参观 “晨光熹微”“日中而劳”“暮色四合”“星夜长眠” 展区:在“晨光熹微”,汉灰陶井、汉陶仓等文物窥见汉代城邑聚落生活图景;“日中而劳”中,汉环首刀等器物展现当时生产劳作风貌;“暮色四合”里,粗陶碗盏还原烟火日常;“星夜长眠”处,汉鸮形陶仓、汉彩绘陶仓楼等折射先民信仰习俗。学员们近距离观察汉代先民日常劳作与社会风貌,感受历史脉动,在文物与展区的串联中,沉浸式触摸两千年前的文明肌理,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
展厅内特别设置的“沉浸式汉风体验区”成为亮点,复原的考古发掘场景辅以多媒体互动装置,让学员们直观感受考古人用手铲拂去历史尘埃的工作细节。展厅外,延年飞鸿瓦当与云纹瓦当的投影光影流转,营造出“古今对话”的独特氛围,让汉代建筑文化以创新形式“活”了起来。
思想引领:牢记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嘱托
参观过程中,学员们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考察北京时关于“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讲话精神。展览现场通过图文展板、视频资料等形式,系统展现了中国人民大学在通州校区建设中贯彻“每逢重大工程先考古”原则的实践——建设过程中发现的汉代遗存,不仅实证了北京作为历史古都的延续性,更成为校地合作保护文物的典范。
研讨感悟:在历史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
参观结束后,学员们围绕“文物保护与新时代文化使命”展开专题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展览中的文物虽多为汉代普通人的生活用具,却承载着中华文明“接地气”的烟火气,印证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有学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论述谈到:“这些穿越千年的陶罐粟米,既是实证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物质载体,也是我们理解‘第二个结合’的生动教材。新时代治国理政,必须从历史文脉中汲取智慧,在保护与创新中延续文化基因。”
学员们还就展览中呈现的校地合作模式展开热议,认为这种“建设+考古+展示+育人”的全链条协作,为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体现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辩证思维。大家表示,作为治国理政学员,要深刻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工作中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让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本次参观学习是治国理政班学员深化文化认知、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实践。当汉代陶罐与当代莘莘学子相遇,既是文明传承的时空对话,更是以史鉴今、开创未来的使命接力。学员们表示,将以此次观展为契机,牢记“国之大者”,在各自岗位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