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红色激荡。7月,中国人民大学“治国理政”实岗锻炼计划四期阳泉支队的5位学子,跨越山河,踏上了山西阳泉这片滚烫的红色沃土。这一刻,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召唤在此交汇——由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与党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握手”。一场追寻红色根脉、赋能青春实践的旅程,在太行山麓、狮脑山下,正式扬帆起航。

初抵“第一城”:红色血脉的源头回响

阳泉,这座铭刻着中国革命光辉印记的城市,1947年解放后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城市治理的伟大起点。作为人大学子,“实事求是”的校训指引着支队成员走向这片孕育早期治国理政智慧的沃土。踏上阳泉,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抵达,更是一次精神的溯源之旅。成员们得以在实践的源头汲取养分、淬炼初心,深入思考新时代青年学子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责任与担当。

图片

黄崖洞淬炼:雨雾中的精神烙印

启程的激情尚未平息,一场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已然到来。7月8日,支队成员奔赴太行山深处的黄崖洞兵工厂旧址学习。细雨如织,雾气氤氲,为这片神圣的土地笼罩上一抹别样的神秘与庄严。

险关如铁:穿行瓮圪廊峡谷,两侧绝壁如削。大家小心翼翼地挪步其间,脚下湿滑,头顶是压迫感十足的嶙峋山岩。耳畔仿佛回响着当年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与战士们震天的呐喊。讲解员的声音在空谷中回荡:“当年八路军战士正是凭借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以简陋的武器和血肉之躯,英勇阻击了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日寇……”脚下的每一步,都是对先烈牺牲精神的无声致敬;脸上滴落的冰凉雨珠,宛如历史的低语,时刻提醒着和平的弥足珍贵。

图片

青春永祭:在崔振芳烈士纪念园,一张稚气未脱却目光如炬的脸庞深深烙印在成员们心中。这位年仅17岁的战士,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敌人,战斗至最后一刻,弹药耗尽。他毅然的选择是忠诚与信仰最纯粹、最炽热的诠释。这份超越年龄的担当与牺牲精神,像一记重锤,猛烈敲击着青年学子的心灵。烈士陵园里,44座墓碑在细雨中肃穆矗立,无声诉说着为民族解放献出生命的忠诚与无畏。

图片

图片

“掌上明珠”的奇迹:“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在日寇严密封锁、物资极度匮乏的极端困难条件下,英勇智慧的八路军战士和工人们,白手起家,土法上马,群策群力。他们利用战场上缴获的零星设备零件和能找到的一切材料,克服难以想象的技术难关,硬是在这悬崖峭壁、人迹罕至的深山中,建起了能生产步枪、掷弹筒、迫击炮弹等武器的兵工厂。黄崖洞生产的“八一式”马步枪,其优良性能甚至超越了日寇的制式“三八式”步枪。这就是一座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意志熔铸而成的不朽丰碑!

图片

一场雨中的黄崖洞之行,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淬火。忠诚、无畏、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这些融入民族血脉的太行精神,与人大“实事求是”的校训在此刻紧密交融。支队成员们更加笃信:治国理政的智慧,必深植于历史的土壤与火热的实践之中。

图片

实训启航:青春宣言扎根实践沃土

7月11日,阳泉市2025年度暑期大学生实习实训启动仪式召开。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遊出席并讲话。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团市委以及各县(区)委组织部、各团县(区)委相关负责同志,各市直实习单位相关科室负责人,高校社会实践团队,实习实训大学生代表共260余人参加。

我校2024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治国理政”实践项目阳泉支队成员王睿作为代表,道出了参与实践的“三个初心”:“红色初心”——追寻“中共第一城”的足迹,在革命圣地接受精神洗礼;“转型初心”——探究资源型城市阳泉迈向“数智新城”的转型密码,为中国式现代化寻找实践样本;“青年初心”——用青春视角和新媒体语言,讲好新时代阳泉故事。

带着这份初心与承诺,人大学子将在各自的实习岗位上,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学识,“用眼睛发现阳泉,用笔和镜头记录阳泉,用智慧和汗水助力阳泉”。支队成员们将努力成为校地合作的桥梁,积极宣传阳泉的发展与人才政策,推动学校科研资源与地方需求对接,让学术研究真正扎根祖国大地。

图片

循领袖足迹,续写新征程

启程之日,恰逢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阳泉考察。这激励着支队成员们下一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深入狮脑山百团大战遗址、百团大战纪念馆等地,继续在这片红色沃土上追寻先辈足迹,汲取奋进力量。

从“中共创建第一城”出发,黄崖洞的猎猎战旗与太行山的铮铮风骨烙印成员心间。这场以红色基因为底色的实践征程已然开启。未来,阳泉支队的成员们将把在阳泉淬炼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壮阔实践中,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