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议国事,共商大计,共谋发展。

2023年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年。站在这一意义重大的交汇点上,在两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的代表委员们履职尽责,共商国是;满怀热情,建言献策。他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聚焦国计民生,助力国家发展。


林尚立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中国式现代化

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

和实践的重大成果

关键词一:中国式现代化

踏上新征程,目标越是远大,使命任务越是艰巨,越需要领导核心掌舵领航、科学理论指引方向。实践充分表明,“两个确立”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党和国家事业必将铸就更大的辉煌。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实践中,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努力推进好这个系统工程。

——[人民日报]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


关键词二:全过程人民民主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形成的必然趋势。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就是民主化,因为人的解放、人的自主是现代化发展的前提,所以现代化对民主的要求是内在的。

中国式现代化对民主化的要求不同于西方,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它造福全体人民,同时也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越性或者说社会主义民主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使每个人都成为现代化的创造者,同时也使每个人成为现代化的受益者。所以,我们的现代化是通过发挥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社会发展而形成的现代化。与此同时,现代化的发展又更好地保障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我国人民民主之所以能够激发出全体人民和整个社会的活力,就在于我们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就在于这个民主是一个全过程的民主,它贯穿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国家管理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我国的民主运行实践有着丰富的形式,有选举的形式、有协商的形式,在基层还有群众自治的形式等。全过程人民民主使得人民在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能够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同时也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

从人民民主的发展形态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形态表现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我们走的是自己的民主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这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精准科学的概括。作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顺应这个时代的潮流,它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源于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也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精准科学的原创性理论总结。

——[学习时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要求


关键词三:人文社会科学创新

“随着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我相信,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心一定会移向东方、移向中国。如果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既是对国家的贡献,也是对人类的贡献。”

从具体实施层面来看,学校深入落实“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使学生在大学中获得全面的发展,真正学到本领,成为有中国立场、有家国情怀的新一代学生和未来学者。与此同时,学校也在构建与时代发展和国家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型的书院体系。林尚立解释,书院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学科交叉和本硕博一体,是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实践的成长共同体。

学校还对整个学科发展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战略布局:若干学科朝世界一流迈进,通过一流学科的发展带动整体学科的进步;组织有逻辑的学科链,使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有机协同;建立学科联动、协同交叉平台,把智库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协同起来,使各个学科能够与国家战略相衔接,与其他的研究机构相衔接。“这样一来,我们就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新的学科战略布局。”

此外,学校还在优化学术生态上发力,不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中国的实践中提炼学术新的范畴、新的概念、新的逻辑,推动各个学科立足中国经验、中国理论、中国智慧,回应世界及人类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文社会科学不能回答人类面临的问题,不能贡献人类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那么这个国家就不会有话语权,也更不会有影响力。这种回答,既是对世界知识的贡献,同时也是提升自己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林尚立说,在回答世界问题和人类难题的时候,理论在创新,学术也在进步。“我们还要加强国际交流,与知名的大学、一流的学者对话,把中国的理论告诉世界、说服世界、影响世界。”

——[北京日报]奋力打造人文社会科学创新高地


关键词四: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这些年实现了全面的改善。与此同时在制度设计上面,有了一个重大的突破,那就是入小学不要考,小升初不要考,进入到初二之前都可以自由地学习,自由地探索。这为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制度安排。但是很多的学校,并没把观念转过来,并没有按照这样的制度安排,真正地落实“五育并举”。希望能够通过两会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推动新时代的基础教育的发展。

基础教育不是简单的基础知识的教育,而是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如果孩子在进入高中之前,能够有个全面的发展,他今后的职业的选择,学习的方向,会更加符合他的发展,而不是面对着成绩发愁。

——[新华社]不是每个人都做学问,但都要成为有学问的人


关键词五:高校就业指导

一要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二要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养,三要加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使得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变化,适应国家发展要求。例如,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在面对金融领域案件时,需要调动金融知识储备,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全媒体时代要调动数字能力。

现实举措与长远的举措相互结合,绵绵用力,学校培养的人才就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国青年报]多位大学校长支招毕业生稳就业


郑功成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人民至上,民生为重。

关键词一:编纂劳动法典

作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依据,《劳动法》在协调劳动及相关关系的同时,也影响着企业间的竞争,从而成为推动国家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

因此,在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化、灵活就业特别是各种新业态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尽快构建完备的劳动法律制度已经具有紧迫性,而编纂劳动法典可使劳动法律体系建设系统化、完整化。

这不仅是保障劳动者权益和有效调节劳动及相关关系的迫切需要,也是节约立法资源、提高立法质量并实现良法善治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法治建设法典化的取向。

——[新京报]劳动关系复杂化,编纂劳动法典正当其时


关键词二:更高质量的社会保障制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时代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应当以追求并实现高质量为核心任务,争取早日全面建成能够永续造福世代中国人民的高质量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这一方面,需要明确促进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另一方面,需要抓住未来五年的窗口期,全面优化关键性制度安排。

——[中国社会科学报]建设更高质的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三:新形势下的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是为应对工作过程中的伤害风险而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旨在为所有遭受职业伤害的社会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经济和服务保障。必须尽快全面研究新形势下的社会劳动者结构变化、职业伤害风险变化以及如何从战略上重新规划工伤保险制度安排的问题,突破传统就业格局下的固有思维,通过重塑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理念,适应时代需要调适具体制度安排,实现制度创新。

——[法治日报]工伤保险覆盖所有社会劳动者


庄毓敏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

政策目标就是向社会提出

稳预期和提振信心的作用。

关键词:稳预期、提信心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5%这个数字格外引人关注,这是中国经济在2023年的新目标。去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1万亿元,在巨大体量基础之上,5%的增长目标该如何理解,如何实现?

如何理解政策目标?政策目标就是向社会提出稳预期和提振信心的作用,特别是要激发我们国家所有经济主体的活力,保证我们国家今后经济能够持续在良好发展的轨道上。

如何实现政策目标?信心的恢复、预期的改善需要一个过程。随着疫情防控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很多行业将逐步实现恢复及增长,这对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倾向、改善收入预期都有帮助。

——[经济信息联播]政策协同配合,改善预期,助力增长目标实现


汤维建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我将一如既往,

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基层立法

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广大群众能将自己关于立法修法的意见建议以“直通车”形式直接上传到最高立法机关。这一过程正是聚民意、汇民智的过程,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写照。

推动基层立法联系点更好发挥作用,一是完善听证会、论证会等传统立法意见征集方式,同时结合实际,创新立法意见征集方式,将数字化、信息化平台运用到基层立法联系点。二是为确保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参与群众达到最大化、具有代表性,要将专业人员和普通群众结合起来,将集中性的立法参与和常态化的立法参与结合起来,使立法征集民意的活动更广泛、更科学、更有效。

——[人民日报]聚民意 立良法


两会小故事

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5年提交96件提案……为写出高质量提案、推动实际工作,这位民事诉讼法学领域的知名学者,经常深入检察院、法院、企业等单位机构,走访办案人员与相关群众。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是汤维建的追求。他认为,如果提案没有获得相关部门的响应、没有对实际工作产生积极作用,那就“仅有提案之名,没有提案之实”。

——[新华社]提高建议“含金量”,助力法治中国建设


张风雷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把家书文化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发展工程。

关键词:家书文化

“一个人的家书是个人和家庭的精神家园,整个家书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抗战家书反映了各阶层人民不畏强敌、同心救国的民族精神;红色家书凝结着一代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坚守信仰而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追求;两岸家书用乡愁,铭刻了两岸一家亲的铁的事实;华侨家书就像一根长长的线,把游子与祖国母亲紧紧相连……

如何将家书文化传承下去?张风雷提交了《关于把家书文化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建议》,他呼吁在国家层面把家书文化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来,尽快实施“中华家书保护与传承工程”。

“革命先烈留下的红色家书,时代性更鲜明,思想性更强,故事更曲折,情感更动人,是中华家书宝库中的特色资源,是反映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原始档案。这些家书是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发扬,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蓄继续前行的力量。”

——[人民政协报]一纸家书,道不尽中华民族心灵史


杨光斌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党委书记、院长

中国式现代化急需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支撑。

关键词一:新形势下的和平发展道路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到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202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超6万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891.3亿美元,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在新的动荡变革期大背景下,中国的消费市场即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和服务市场。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市场份额正在收缩,未来5至10年,中国将处于一个风险可控的战略机遇期。新征程上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时与势在中国一边,道义和人心在中国一边。

历史证明,国强必霸的逻辑不适用、穷兵黩武的道路走不通,走和平发展道路,才是大势所趋、道义所在,才能更好更广泛惠及各国人民。

——[光明日报]胸怀天下 互通互鉴 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急需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支撑,而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是方法论。中外政治学发展历程表明,政治学知识体系通过政治学原理体系集中体现出来。

时代呼唤基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政治学原理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资源而建立的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化程度亟待提升;而在中国并没有思想根基的西方政治学对中国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影响深远。这对矛盾严重制约了中国政治学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前提,是要有属于本学科的方法论。

历史政治学的涵义与功能

历史政治学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政治实践的一种学科性方法论,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它重视历史的本质属性,可以用来分析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自我“汉化”,也能说明中华文明基因共同体的形成和延续,还可以用于比较分析不同的现代化模式。

历史政治学旨在回答当下重大的现实问题并发现理论,是一种生产知识的方法论,还是一种知识社会学,它有助于理解我们时代诸多问题的政治起源。

基本概念重述与政治学原理的重构

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提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概念重述以达成新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重构政治学原理体系。历史政治学的知识生产和辨识功能有助于概念重述,因此它也是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基础。

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必将夯实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根基,进而在实践中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有了基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历史政治学,中国政治学正在稳步地建构自主知识体系。

——[光明日报]历史政治学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编辑:朱小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