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高等教育》2023年第23期刊发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的理论文章《西部高校构筑“三维协同”育人体系的逻辑理路与实践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对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置身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枢纽和关键点,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贵州要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教育服务西部大开发新路,必须坚持“把教育作为管长远的事抓好”。

牢记“国之大者”,筑牢价值之维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揭示了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独特地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历史征程中的关键作用。高等教育是育人和育才的统一,只有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价值塑造导向,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真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抓好教育工作的逻辑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之基和最大优势。高校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与学校改革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加强党对高等教育事业领导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让党的领导全面覆盖高校的教育内容、教育范围和教育过程,让党的领导贯穿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系统工程中,在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等关系中实现党的领导的系统性布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成为高校最鲜明的政治底色。要抓实“政治统领”和“思想引领”,通过“头雁引领”“堡垒晋级”“细胞强健”,打造“强引擎”,锻造党建引领“主心骨”,打造“党建+人才培养” 模式,切实提升党建育人的“高度、精度、力度、亮度、深度、温度”。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我们抓好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初心使命,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任务。人才培养是德性与才智相统一的过程,人无德而无以立,德立而后树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人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才智,只有同心同德、积善成德的民族才能凝聚强大力量克服困难取得胜利。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大学时期,品德教育尤为重要。要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五育并举”,把“三全育人”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志、有识、有为、有德的“四有”好学生。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引领学生,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创新推动“四史”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融入思政课堂,加快建设并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立项建设,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参加 “课程思政”教学大比武等,加强引领示范,建立“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课程思政项目培育建设体系,打造“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建设一批科学性和思想性高度结合的“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程。健全思政工作机制,建强思政工作队伍,构建大思政格局,健全完善“国家—省—校”三级培训体系,构建以骨干培训、理论宣讲、工作研究等为主要模块的培养模式,通过系统性学习、融合式讨论,有计划、分层次、分类别地提升队伍专业化能力素养。

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和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彰显了我们党在发展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上的根本立场,指明了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牢牢把握的前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服务导向和人才培养路径上要更加注重教育为人民服务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有机统一,要坚持“智育”与“德育”相统一,服务管理育人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结合,构建“七进+”精准化的服务育人新模式,健全和完善分阶段、多层次、有重点的服务育人体系。持续实施校领导和基层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走进课堂、班级、宿舍、食堂、社团、讲座、网络制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收集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依托校园网络思政平台,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效,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在培育和选树上发力,通过对学习励志、实践奉献、参军报国、诚信友善、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方面先进典型的宣传,持续推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加强“一站式”学生社区和“三长制”(楼长、层长、寝室长)建设,把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学生管理相融合,让学生工作“下沉”到宿舍。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通过构建“五位一体”服务体系、“四早教育”预防机制和“六个平台”育人载体,着力提升心理育人实效,促进学生阳光成长成才。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自觉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充分体现了教育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人民需要的时代要求。中西部高等教育是中西部发展的战略内生力量,影响着中西部全面振兴大局,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进程。与全国教育相比,中西部高等教育还处于中下水平,还有许多短板和弱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够契合,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先后出台并实施,激发了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作为中西部欠发达省份,贵州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推进特色教育强省建设,深入实施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学科建设不断加强、科研水平逐年提升,服务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历史性变化,为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提供有力支撑。聚焦建设特色教育强省新目标,贵州高校应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聚焦服务社会,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扬优势,着力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进产教融合,在策略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创新等方面不断拓展延伸政产学研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聚焦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用人才链和知识链对接产业链,充分发挥人才、团队、技术创新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带动基层产业发展,助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培育“业之大才”,夯实知识之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要自觉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重素质、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资源共享、智慧服务、一流师资”的育人环境,持续推进“一流课程”“双百计划”建设工作,实施“双创”引领计划,培养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优化学科专业生态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理据。学科建设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和“总开关”。当前中西部地区高校学科建设明显偏弱,存在“大而全”、同质化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兴领域学科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中西部高校要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未来科技发展前沿,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按照自身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实际,以“地方性、特色化、产业化、高水平”为核心,坚持“扶优扶强扶特”的原则,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生态,构建优势学科引领、多学科互相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要深入实施“优势学科”战略,打造高峰学科,加快发展相关支撑学科,辐射带动关联学科,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着力构建“多核驱动”的学科集群,提高学校学科整体建设水平。要锚定特色学科,立足国家和区域发展实际和需求,坚持分类发展、差异发展、梯度发展,坚持实施特色学科伙伴计划,深入推动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打造特色学科专业体系,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以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等为牵引,加强一流专业建设,打造“金专”,培塑“金师”。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教学是教育的主责主业,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高校要切实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内涵式发展主线,强基固本,不断提升育人水平。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制定分类教学标准,优化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整合教育资源,搭建教学信息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强国家一流专业,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国家一流课程。组建跨学科跨院系的专题教研组,通过同课异构、集体备课、说课赛课等交流展示活动,打造一批“名师金课”。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改革,采用任务驱动式、探究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推动课堂教学从“句号”向“问号”转变、从被动学习课堂向主动学习课堂转变、从知识传授课堂向能力培养课堂转变,推动教学模式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要持续推进教学评价体系改革,通过倡导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有效保障教学目标达成。鼓励教师结合课程特点,探索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提倡知识性命题和能力性命题相结合,加大过程性评价在考核中的比重,将课堂研讨、小组作业、随堂测试、调研报告、设计答辩、课程论文等纳入成绩评定,改变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着力加强教材建设,通过健全教材管理制度,严把教材质量关,从编写、审核、选用等方面严格把关,确保教材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着力塑造“四有”好老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文明在和合共生和相互交融中不断发展,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突破日益增多,教师要由“教授型”向“智慧型”转变,处于不断学习的状态,努力破除思维与教学模式的僵化,主动了解学科内前沿动态、学科外发展趋势,让自己的学识更扎实、更符合时代所需,才能为学生打牢知识基础,开阔眼界与思路。高校要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举办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训练营、教学工作坊、教学竞赛等,以培促教、以赛促教,营造浓厚教学文化氛围,引导青年教师成长,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要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培计划,坚持引用育并举,深化人事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破解人才政策“中梗阻”,强化以才育才引才、平台育才引才、帮扶育才引才、科学育才引才,强化服务爱才用才,优化机制爱才用才。持续优化职称评审制度,健全完善分类评价机制,构建以质量、贡献和影响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教师结合自身特点明确发展目标,明晰职业方向。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以德为行,初心+制度+名师+业务赋能”师德建构理念,“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将师德教育贯穿入职、晋升、评优等教师管理全过程,坚持底线管控和宣传引导相结合,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服务“省之大计”,塑造能力之维

高等教育发展要面向和立足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教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科学把握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深入发展的趋势和规律,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发挥高等教育“集聚—溢出效应”,加快形成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等教育新格局,支撑和引领地方高质量发展。

着力推进科教融汇是加快建设特色教育强省的制胜支撑。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是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实施“科研强校”战略,蹄疾步稳推进科研创新,健全标志性成果培育机制。构建导向清晰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营造优良的科研环境,托举教师潜心学术,做“顶天”的基础科学研究,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产出一批重大开创性的原始创新成果。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坚持“四个面向”,着眼国家行业发展重大需求,聚焦贵州“三大战略”、“四化”同步发展特别是“六大产业基地”和“富矿精开”产业需求,做“立地”的应用技术和智库成果研究,破解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卡脖子”的科学难题,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科研攻关能力,全力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着力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服务西部大开发闯新路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加强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市场运作、具备科技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人才是人才资源中的核心要素和关键部分,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贯通融合的创新人才自主培育体系。打造“导师指导+研究生主导+本科生参与”的实践育人新模式,统筹推进课内与课外实践育人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深入推进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将优质实践资源有机纳入教学安排,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建沉浸式、交互式的社会实践基地。深入组织实施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紧扣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以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下乡”假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等为依托,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打造“移动思政课堂”,开展“田野思政”,引导学生从“学校要我学”变成“我要主动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找准方位置身国家发展大局作贡献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特别嘱咐,“必须把教育作为管长远的事抓好”。服务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对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置身于国家战略和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等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龙头”作用。当前,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贵州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对人才、科技和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比其他任何地区都更为迫切。高校要围绕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突出服务需求导向,将振兴高等教育的生动实践与教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办学质量为中心,立足中西部、扎根贵州,建立高校和学科专业联盟,推动区域高校集群发展,深化国际合作交流,融入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和开放新格局,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高等教育中国范式,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高等教育事关国家的发展、事关民族的未来。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强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筑牢人才培养的价值之维、知识之维、能力之维,着力探索和构建“三维协同”的时代新人育人体系,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编辑:殷知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