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关键标志。华东师范大学高度重视研究生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建教育强国,以教育强国”的奋进之路上,构筑起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坚实思想基础、良好育人环境和强有力的多维支撑,力求为研究生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面向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更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更为迫切,抓好高等教育这个龙头,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的高端引领作用更为迫切,凸显了研究生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时代需求交汇点。帮助研究生实现入校时优秀到出校卓越,是高校育人的职能与使命。同时,研究生本身处于由“学习者”向“研究者”转变的学业转换交汇点,他们的学习形态从“结构化的课堂学习”向“专业化的研究创造”发生转变。在校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已经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生力军。而在自立成人方面,研究生比本科生更为成熟和独立,处于“受教育者”向“社会劳动者”转变的身份变革交汇点,他们不仅是本科生的示范者,还在向成为校园管理、社会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主导者的身份上成长。

除了群体性特点外,还面临共性的问题,调研发现当前研究生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业、人际、求职和升学四个方面,与内驱力不足、学习适应与人际交往能力弱等问题相交织,焦虑抑郁、社交恐惧、自负自大或者自卑消极等心理问题存在。面对研究生的群体特点和问题表征,亟需我们思考,研究生党建和思政工作,应如何提高针对性,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思想动态和教育规律的精准感知?如何提升有效性,以高质量思政工作助推高质量的学风涵育和卓越培养?

我们认为应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专业教育和养成教育,大课程观和泛在学习理念,落实“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理念;透过“少而精”的“高影响力活动”,结构化的队伍建设和支撑体系,推动研究生学术能力达成与素质发展,激活其内驱动力和引领作用,助力培养国家急需、具有华东师大烙印的“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近年来,我校逐步探索形成具有师大特色的研究生思政工作布局,即立足面向世界一流的定位,坚持“唯卓越方可立足”育人理念,贯穿“一融双高:高质量思政引领研究生高质量卓越跃迁”1条主线,聚焦3个方向,凝聚3支队伍,构筑3项支撑,旨在通过3*3*3实现党建思政工作的跃迁发展。

一、突出卓越特色,聚焦“促学风、拓思维、强实践”3个重点方向

在“促学风”上,制定《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实施方案》,注重向学生侧发力,激发自主自觉的内驱力,注重向学习过程发力,完善学以成才的助推器,注重向新学习形态发力,打造能力提升的新引擎。坚持“党建引领”促学风,把牢“理想信念”总开关,依托“新生第一课”“毕业一课”等,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集众力打造研究生学术文化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等研究生学风品牌项目,以培养心怀“国之大者”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规则意识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展示科研报国的学生样貌。

在“拓思维”上,围绕“超限跃迁”理念,培育“立足前沿、勇于前瞻、追求卓越”的学习文化,以思维普及通识模块、经典阅读主题模块、数智跃升前沿模块构成“金字塔型”思维训练体系,倍增研究生基于批判思维上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与验证能力。结合教育部“书香校园”品牌开展“思维训练月”,导读《共产党宣言》《道德经》《几何原本》《量子史话》等经典书籍,并邀请专家“荐读人”录制视频荐书,开展普及讲座;组织经典阅读,制定《老子思维普及工作方案》,启动书香校园“量子思维与老子思维”主题系列活动;“经典阅读”校园主题活动将科创、阅读、智能、健康、生态、法治等概念注入生命教育体系,获得教育部思政精品项目立项。

在“强实践”上,融通多方资源,丰富实践育人模式,打造实践品牌项目,吸引众多研究生参与,在党员教师带领下形成了师生共进。如建立“社区智理师”区域化党建的社区治理实践活动;打造政务实习品牌,发挥“百县笃行”选调生实践项目辐射作用,将学生招生-实习实践-就业发展等结合起来,目前已在全国20个省级行政区建立51个政务实习实践基地,2023年选派近300名学生奔赴各地实践;完善“全球胜任力(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微专业,优化跨文化国际交流项目;组织新青年海外社会调研,拓宽学生全球视野,提升跨文化学习、沟通、合作能力。

二、加强队伍建设,凝聚“导师、辅导员、学生骨干”3支队伍

导师层面,重塑师生“从游”关系,以“教育家精神”涵育研究生导师“经师”与“人师”相统一,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遴选培训,强化研究生导师对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三维融合”。打破导师终身制,建立导师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实行博士生导师上岗招生年度审核制度,明确导师职责;实施“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专项改革,组织导师培训;构建导师为示范、学术带头人为资深顾问、校友为榜样、关工委为支撑的育人引领团队,扩大研究生育人主体;构建研究生教育荣誉激励体系,体现示范引领;通过师生午餐会、师生党支部共建主题活动、师生对谈等形式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密切导学关系。

辅导员层面,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修订辅导员队伍建设办法,鼓励辅导员融合一二课堂,建立人群分类、内容分层的立体化培养培训体系,注重理论学习、交流锻炼,着重发挥辅导员在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联结支撑良好的导学关系。重点加强辅导员海外研修机会,牵头沪上高校学工团队赴新加坡NTU研修,成立新加坡辅导员海外研修基地。扎实推进辅导员队伍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以高质量科研产出开创师生共学共研的科研育人局面。通过示范研讨学、专题交流学、个人自主学,锤炼系统化科研本领,通过设置学生思想政治研究与实践专项、开展专题教练,以赛促建,激发一体化科研活力,通过校级立项孵化、外送申报指导、成果凝练征集,强调实践转化,培育品质化科研成果。

学生骨干层面,做好“青马工程”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加强基层学生党支部建设,引导党员骨干切实体现示范引领作用,尤其重在发挥“头雁效应”,在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引领作用上,形成“分阶段、分层次、分重点”三分聚力构建青马工程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特色培训体系,培育出众多“靠得住”的学生党员先锋。依托选调生基层协会、岗拉梅朵、君远班等学生社团,班集体和“一站式”学生社区楼层长队伍,主动发现和培养学生骨干。在优秀研究生中遴选助理辅导员,提供骨干研究生生涯发展通道,发挥好学生助理辅导员“蓄水池”功能,配齐具有丰富经验的带教老师,设计完善学生在“做中学”机制。

三、筑牢工作基础,完善“感知、组织、数智”3个支撑

在感知上,健全学情调研工作机制,开展“青年百问”学生思想动态调研。完善学生思想动态研究机制,结合研究生思想特点和成长需求,构筑开放性、专业性、共享性“有组织科研”平台。建立学生思想动态反馈机制,依托“每月学工简报”,定期通报动态,依托“双周学生午餐会”,及时沟通诉求。同时基于调研,重在强化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形成了“青年成长主题”特色学材开发,以及“幸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模式。

在组织建设上,发挥“标杆效应”和党支部领航筑基作用,建立健全校领导与学生党支部、院系党组织与学生党支部、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三联共建”机制,统筹推进研究生支部建设。建强红色地标,用好校史活教材,建设党建服务“三级阵地”(校级党建服务中心、院系党建工作室、党员流动服务站),建设“教育家精神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激活阵地育人功能。通过校内党建工作“培优计划”等,重点遴选培育一批品牌鲜明的标杆样板研究生党支部,深化师生党支部联学联建,实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近年来,华东师大在研究生“双百培育”上也有不错成绩。

在数智支撑上,主要以“学生服务自助化”“学生数据可视化”“第二课堂智能化”为抓手,开发学生数字化成长档案平台,全景描述学生成长过程和素养达成。今年,结合学校数智跃升计划,陆续推出了“一站式”学生智慧社区和第二课堂系统,在打通校内系统数据基础上,深化数据融合共享、加快应用场景创新,紧扣学生校园生活“服务”“管理”“评价”“育人”关键环节,推动校园服务自助化、学生底数可视化、第二课堂智能化,打造“数智化”的第三课堂,为学生提供更泛在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更好地服务、护航学生成长成才。此外,还推出2款大模型对话机器人——“AI心理谈话和AI数字辅导员”,进一步探索AI精准赋能“问题诊断、困难纾解、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