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展红旗,如画三明。福建省三明市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圣地,是一片孕育生机与活力的改革沃土,是一方山清水秀、人民幸福的美丽家园,更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和关怀着的地方。2023年8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党支部书记示范培训班部分学员组成的“理解中国”学术实训团队以“数字化赋能三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为主题前往福建三明开展调查研究,以专业所学回答好地方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重大问题。

红色三明:“风展红旗如画”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1930年1月,在红军挺进闽西时,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地写下这首《如梦令·元旦》,成为三明代代相传的红色记忆。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伟人革命的重要实践地,三明这片红色沃土上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红色遗产。现在,当我们走在三明的街头巷尾,还能随处可见“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的城市标语。

习近平同志对三明这片红色热土一直牵挂在心上,在福建省任职期间,习近平同志多次来到三明革命老区视察,留下了“不要忘记老区,不要忘记老区人民”的殷殷嘱托,饱含着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情感。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故事在这里流传,红色基因在这里传承,这也为三明的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8月9日,实践团一行前往三明市中央苏区革命纪念馆,一起走进那段红色历史。在纪念馆讲解员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三明地区先后有3万多人参加红军,宁化苏区扩红支前运动筹集了粮食950多万斤,约1.4万人从宁化出发踏上长征之路。从一件件革命文物、一段段动人故事中,大家深切感受到了“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在历史现实中的深刻反映,更立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秉持与传承好伟大长征精神,走好属于青年一代的长征路。

古色三明:寻源头活水 观朱子故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三明文化底蕴厚重,是闽人之源、闽学之源、闽师之源,同时也是先贤朱熹的出生地。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来到位于福建武夷山的朱熹园,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并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今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朱子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官方哲学、读书人修身济世的人生信条、老百姓安身立命的处世宝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月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三明县委常委、溪尾乡党委书记王平的陪同下,实践团一行参观了位于三明市尤溪县的朱熹故里。在讲解员的介绍中,我们详细了解了朱子文化是如何在三明这一方文化沃土上生根发芽,并在时代精神的激活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朱熹故里“源头活水”的旧址前,大家驻足凝思,深刻感悟朱子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金色三明: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先有三钢(三明钢铁厂),后有三明。”三明是一座因工业而兴的城市,1958年,3万建设大军在小小三明县辟山建厂,种下了振兴工业的强国梦。仅在一年零六个月之后,一座年产20万吨铁、12万吨钢、15万吨钢材的新兴钢城拔地而起,创造出我国工业建设史上的奇迹。三明因工业而兴,不断做大、做实、做优实体产业,并在新时代推进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明考察,对三明林改、医改等给予充分肯定。在新征程上,三明人以“改”破题,推进“技改”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三明,实践团一行通过深入调研走访钢铁、电力、化工、纺织、竹加工等业内典型企业,剖析三明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深刻感知钢铁企业从“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型的数字化平台闽光云商,集织造、纺纱、染整、服装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智能纺纱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竹木精准分级拣选的自动化流水线等现实案例,总结路径、经验,为传统产业在数字赋能、绿色转型中焕发新生提供相关建议。

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回答“地方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重大问题”的现实意义,感受到人大青年学子所肩负着回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的时代使命。目前,实践团队已经完成一篇福建省政府内参的撰写,并形成一份2万余字的调研报告,如何实现老区的持续性高质量发展,将是我们持续关注、持续深耕的大课题。

绿色三明:“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新鲜空气里,散发着勃勃生机;青山绿水间,蕴含无限潜力。三明是“中国绿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1997年4月11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调研时殷殷叮嘱:“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8月8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即将到来之际,实践团一行走进福建三明永安市,探寻当地竹产业的发展脉络和宝贵经验。走进三明永安,漫山遍野的翠竹葱茏茂盛。永安所属的亚热带气候适宜竹子生长,当地共有竹林面积102万亩,是中国笋竹之乡、国家竹产业科技示范园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曾提出“要搞竹子深加工,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的要求。长期以来,永安市坚持“小竹子,大产业”发展思路,把竹产业作为扶持鼓励的主导产业之一,推进“以竹代木”,减少森林砍伐,逐步形成“主攻二产、拓展三产、带动一产”的竹产业发展新格局。面对千磨万击,练好内功,紧扣产业体系布局,引导竹加工企业转向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快竹产业集聚;借好外力,在数字化赋能下,当地推动竹产业转型升级,研发生产的竹条精刨初选设备运用AI视觉等智能技术,能做到自动检测识别竹条缺陷,能抵抗场地粉尘干扰,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还提高了竹条分选的效率。

(编辑:殷知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