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8月,中国人民大学“理解中国”平潭研究小组在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展开实地调查,面向“海岛社会现代化转型”这一基本问题,先后赴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五福庙、大桥风电集团、南岛语族研究院、钱便澳码头等地走访调研,了解海洋国土安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防历史与民间信仰、史前考古发掘、能源、航运等领域的发展情况,听取相关部门介绍,有侧重的了解了平潭综合实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

拓展海洋空间,深化社会治理

(项目团队来到平潭县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队员们参观了以海洋安全为主题的展览,并聆听了关于全球海洋自然地理及资源分布状况的讲解。海岛作为壮大海洋经济、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依托,是保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平台,是捍卫国家权益、保障国防安全的战略前沿。海岛地理位置特殊,海岛保护与利用类型多,涉及面广,且国内海岛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亟需一个专门机构为海岛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在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听取海洋安全主题展览讲解)

一庙两城隍 两千四百兵

(项目团队来到平潭县五福庙进行实地调研考察)

平潭海防史是一段两岸人民共同守护台海的辉煌历史,而位于老街的五福庙,因“一庙两城隍”成为海峡两岸的守护神。据五福庙理事林先生介绍,海坛镇水师常渡海为台湾平乱,两地轮流驻防的将士们,为能够处处化险为夷,遂筹资将“台湾城隍”像移奉海坛岛,敬供于五福庙,祈求神灵保佑。五福庙城隍爷以及台湾城隍爷,都是五福庙本神,也是“一庙两城隍”的由来。由此,这种供奉方式是闽台两地交往的重要佐证。

打造“低碳海岛”共筑绿水青山

(项目团队与大桥风电集团升压站站长江五洲(右)交谈)

团队参观了大桥风电集团升压站变电机房和发电监控机房后,团队与升压站站长江五洲进行了交流。据介绍,平潭海峡,全年6级以上大风天数超过300天。平潭县风力发电实验站化身“御风者”,抟扶摇而上,不仅将刮来的强劲海风,变成了绿电,还衍生出了众多与“风”相关的产业,发展出了一流的绿色低碳新能源产业

追寻史前文化,凝聚海峡深情

(南岛语族研究院执行院长许桂荣博士(右三)与团队成员合影)

南岛语族是世界上仅有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海岛上的语系族群。20世纪80年代,历史语言学研究认定,中国台湾原住民的语言是南岛语族最古老的语言分支。随着壳丘头遗址的发掘,南岛语族的起源地被锁定在福建沿海。考古工作表明,壳丘头文化跟台湾的大坌坑文化,是一个文化圈里的,有一个共同的来源。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闽江岚屿

(团队在平潭钱便澳码头考察轮渡航运和码头管理情况)

队员们在站长的带领下,近距离参观了钱便澳码头的基础设施和运营情况,并聆听了钱便澳码头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所带来的社会效应。钱便澳码头作为连结南海乡各个岛屿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钱便澳码头名字的由来也是基于当地人民对于生活的富足以及出海的安全的美好愿望。

基于考察学习,团队认为,平潭这座城市,既具有中国海岛城市的一般性,也具有“一岛两窗三区”身份的特殊性。理解平潭,不仅需要扎根平潭,具体分析其特点,还要进一步抽象,理解中国海岛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一般规律和矛盾。

(编辑:殷知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