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活化“档案文献遗产”,探索开发利用新途径
“绸都”苏州,素有锦绣之乡之称,乃积聚绫罗之地。唐宋之时,苏州就是全国丝绸中心;明清时代,皇家高级丝绸织品大多出自苏州织工之手;而今,苏州更是保存丝绸生产历史遗迹、丝绸样本以及丝绸工艺档案最丰富、最系统的城市之一。
2017年10月30日,《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内容最完整也最系统的丝绸样本档案。浩如烟海的档案卷宗保存了苏州的“丝”路记忆。《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的开发利用,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指引,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以档案文献遗产影响力提升工程为方向,完善档案文献遗产项目管理机制,实施档案文献遗产宣传推广计划,发挥苏州中心的丝绸档案资源优势。《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为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考文献而爱旧邦,睹文物而知传统。”2023年8月6日-8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陈晓婷和硕士研究生裴佳杰、蔡佳佳组成的“理解中国”学术实践团队赴江苏苏州开展以“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利用模型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以《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为例”为主题的实践调研。
一、激活丝绸档案,彰显文化魅力
调研团队第一站来到苏州市工商档案中心、中国丝绸档案馆,参观了“档案在左,丝绸在右”常设展。展览设有多个展区,“一丝而累”展区陈列着56幅精美丝绸纹样,年代纵跨隋唐至近现代。翻开小圆盘,就能够“解锁”每个纹样背后的故事。在“云霞满纸”展区,科技档案记录和见证了中国丝绸行业从手工到工业的“转型升级”,保留了相当详实的数据。苏州市工商档案中心依托馆藏科技档案和样本资源,联合18家丝绸企业共建“苏州传统丝绸样本档案传承与恢复基地”,逐步恢复濒危的传统丝绸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创新。
“档案不是故纸堆,而是一座富矿,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各种需求来整理和挖掘。”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副主任吴芳在谈到丝绸档案的采集整理时颇为动容,她告诉调研团队,改制企事业单位中有41家属于丝绸系统,“这些单位的档案一麻袋一麻袋、一木箱一木箱地堆放在库房里,很多档案已经发霉、生虫,我们只能戴着口罩和手套,一件一件地耐心清点……”历时三个月,苏州丝绸档案的家底才终于被摸清,总计29592卷,其中丝绸样本302841件。其时间跨度之长、门类之齐全、信息之丰富,世界罕见。大量的设计意匠图、生产工艺单、工艺设计图、产品订购单及各个历史时期对外贸易的出口产品样本等,均得到了系统保存和整理。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为完成这项工作花费颇多心血、但意义深远、价值无穷。
(中国丝绸档案馆“档案在左丝绸在右”)
(苏州四大绸厂介绍)
(吴主任向团队成员介绍丝绸十四大类)
(团队成员在苏州市档案馆进行调研)
随后,调研团队与中国丝绸档案馆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座谈,了解中国丝绸档案馆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实践案例和实施路径。工作人员表示,档案文献遗产的开发利用亟需明确的政策法规支持,这可能是目前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利用的一个痛点,只能慢慢摸索。目前,国家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鼓励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指出要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档案法》也强调建设档案文献遗产影响力提升工程,实施档案文献遗产宣传推广计划,发挥苏州的丝绸档案资源优势。调研团队成员认为,现阶段我国文化数字化顶层设计政策战略要素基本齐备,但还需大量细致的档案文献遗产政策法规支持以及更多落地应用的实施方案。
(团队成员与工作人员深度访谈)
二、拾遗档案文献,构建记忆场域
第二站,调研团队参观了“拾遗与回响:东吴丝织厂百年档案文献展”。展览选取283件展品,通过“百年回望”“匠心闪耀”“记忆荣光”三个篇章,讲述东吴丝织厂的峥嵘往事。
1919年,上久坎纱缎庄与大成恒纱缎庄合股在闾邱坊筹建东吴丝织厂。此后百年,中华大地虽经历地覆天翻之变革,但厂里的机杼声始终没有停过。从几度荣膺国家金质奖,到巡展欧洲被誉为“塔王”,东吴丝织厂生产的“水榭”牌塔夫绸赢得了英国皇室的青睐,为黛安娜王妃婚礼礼服提供面料。
2004年,因新面料冲击和成本扩大而由盛转衰的东吴丝织厂,在世纪之初的国企改革中完成股份转让。幸运的是,一批东吴丝织厂的档案资料得到了抢救保护。它们是时代洪流中百年名企的历史见证,是万千从业者的青春凭据和奋斗证明;也是我们民族不可再生的珍贵记忆。档案文献遗产对世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是一个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真实反映。对国家而言,档案文献遗产反映其自身的记忆和身份,从而有助于确定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拾遗与回响:东吴丝织厂百年档案文献展)
(东吴丝织厂百年档案文献展展品)
三、解谜漳缎疑云,讲述红色故事
第三站,团队成员来到了“第七档案室·漳缎疑云”互动密室,从现代一步一步穿越到民国,根据道具和提示解开机关谜题,挖掘“漳缎祖本”尘封多年的真相。中国丝绸档案馆用科技赋能档案文献遗产活化,运用多种新兴技术挖掘《近现代中国丝绸档案》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中国丝绸档案馆为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讲好党的故事,以“中央文库”这一真实历史为背景,借助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源,结合游戏互动体验的方式,将红色历史、档案知识、解谜游戏、文艺创作等巧妙地融为一体,于2023年3月推出“第七档案室”互动密匙,通过新方式面向社会讲述一代代档案人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传承与坚守。
160平方米的全封闭空间被布置成“中央文库”工作场所,内部装潢也依据史料一比一复刻。传统的档案元素与现代数字技术服务优势融合,依托互动电子屏、排序感应系统、芯片感应系统等数字设备和技术,充分调动起每位玩家的积极性。故事中档案人员的工作流程遵循实际的规章制度,玩家得以在“润物细无声”中了解档案知识、丝绸文化和红色历史。
(第七档案室)
(“第七档案室·漳缎疑云”互动密室)
(“第七档案室”编研产品 图源:苏州工商档案管理中心)
四、开发文创产品,打造品牌IP
在参观和访谈中,工作人员还向我们介绍了中国丝绸档案馆的吉祥物“阿卡”。 “阿卡”,与英文中档案“Archive”一词发音相似,“阿”是吴方言中的常用字,笔画数为7,暗合“第七档案室”。“卡”有关卡之意,同第七档案室的解谜元素相呼应。“阿卡”原型为中国古代神兽椒图,“椒图,其形似螺蛳,性好闭口,故立于门上”。传说椒图为龙图腾家族第九子,性好僻静,忠于职守,古人常将椒图用作铺首衔环的造型装饰在大门上,以守护一方平安。这与档案工作者形象相契合:敏于一事一物,谨于一言一行,用忠诚与担当,守护心中的理想信念。
(中国丝绸档案馆的吉祥物“阿卡” 图源:苏州工商档案管理中心)
以“阿卡”为形象,中国丝绸档案馆推出融合档案和丝绸元素的文创盲盒,包括以古时档案室用来防虫避蠹的芸香草制作而成的香囊、以外销丝绸为图样的拼图、以丝绸织造纹样工艺中的意匠图为灵感的纸胶带等。团队成员在感叹中国丝绸档案馆文创产品蕴含深厚档案文化底蕴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利用是一项饱含价值的事业。档案文献遗产的开发利用,要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批示,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指引,发展档案文献遗产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以档案文献遗产影响力提升工程为方向,实施档案文献遗产宣传推广计划,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进而增强我国的文化影响力。
(“阿卡”盲盒机 图源:苏州工商档案管理中心)
红色档案真实记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丝绸档案则真实记录了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的经济发展历程,它们都是我国重要的档案资源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丝绸之府”历史的延长线上,调研团队通过档案文献遗产回溯拾遗,窥探时光中永恒的兴替,回望沧桑变化里吴文化的传承,感受因时而变的融合、文雅精巧的匠心,探索苏州丝绸档案文献遗产的开发性保护,以期构建具有普适意义的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利用模型和实施路径,为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贡献力量。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苏州之行增进了团队成员对国家和社会的理解,内化为对专业知识更深一层的认知。
(编辑:殷知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