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教育,是我国经实践探索出的科学可行的特色育人方案,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在研学教育日益普及的宏观背景下,为探究研学实践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可能,福建省磻溪镇向我校“理解中国”学术实践项目发出课题邀约,积极谋求校地合作,以期通过实地调研与理论探索为当地乡村振兴再赋新能。

由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张惠民、张一、范凯璇3名博士生组成的学术实践团队积极响应,收集整理并详细规划,成功申报《研学增添乡村活力的思考——以福鼎市磻溪镇人民政府为例》学术实践课题;并于2023年7月至8月赴福建省磻溪镇开展实地调查与研究。经过数轮调研、探讨、撰写与修改,最终形成了数万字的调研报告,并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赞扬,特向团队发来感谢信,以表扬团队在磻溪调研成果的现实推广意义。

image.gif

课题研究海报展示

image.gif

磻溪镇,地处福建省福鼎市西南部,“海上仙都”太姥山西麓,是福鼎市地域面积最大的乡镇,也是福鼎市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境内山峦起伏,被誉为“太姥山下的一颗绿色明珠”,素有“福鼎屋脊”之称。但也正因地势复杂、交通不便,福建省磻溪镇曾多年来饱受贫困之苦,下辖两百余大小村落,无不期盼以“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经过多年脱贫攻坚不断探索,同时集境内旅游、茶叶竹木、淡水养殖、水利矿藏等自然资源与红色文化、畲族文化等人文资源于一体的磻溪乡镇特色日益明确,不仅凭此走上“乡村振兴”的致富路,还因此发展为研学旅行与实践教育的胜地。

实践团队了解到磻溪镇赤溪村具有“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美誉,同时也是福建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之一,具有突出特色与代表性,故选择以赤溪村作为工作重点,形成以赤溪为圆心向外辐射推进的调研路径。

一、深耕“脱贫第一村”:

由小见大,赤溪实践知磻溪全局

2022年暑期,团队数次前往“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展开调研。团队先后通过前往赤溪村扶贫展示馆、与当地村委干部和村民座谈等方式,基本了解了赤溪从“输血”扶贫、“换血”求变到“造血”的脱贫变迁史,及其基于乡村资源开展研学教育的基本情况。

image.gif

团队成员参观赤溪村扶贫馆

一方面,团队了解到赤溪基于自身丰富的乡村资源开展中小学研学教育已初成规模与体系,重点打造以“脱贫第一村”品牌为主的思政研学教育路线,如“追寻习爷爷的足迹”和“聆听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研学路径;辅以“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治理思路拓展白茶产业研学、畲族文化研学等其他路径。

另一方面,团队注意到赤溪实践中的短板所在,即研学教育反哺乡村振兴的程度远不充足。如部分乡村研学课程设计的完善度不足、乡村全要素的教育功能尚未完全发掘、配套设施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的表现具有一定代表性,或可反映磻溪镇大多乡村研学活动的共性障碍或不足。

经过对磻溪镇赤溪村的深入了解,团队“以点概面”基本明确了磻溪镇乡村研学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如主要乡村研学资源、当地村镇现实需求与供应能力、现有研学路径与受众等。基于此,团队基本确定了接下来对磻溪镇其他村镇的后续调研及写作思路——因地制宜的品牌建设与层层递进的完善之策。

image.gif

团队成员在赤溪村合影

二、行走大美磻溪:

因地制宜,贡献研学反哺乡村的现实之策

团队在详细梳理赤溪的基本情况后,在八月对磻溪镇其他村镇的基本情况做调研。团队数次以电话访谈当地干部群众、实地前往镇政府、内部文件借阅等形式,基本掌握了磻溪镇乡村研学活动的开展现状,补充了相关预设问题的论证材料,同步开展调研报告写作。

image.gif

团队成员与当地著名青年创业者座谈

(一)初步完成基于磻溪镇现状的现实规划

团队基于磻溪镇的现实情况,分别面向决策主体、社会参与主体、乡村治理主体提出完善建议。如决策主体需明确研学反哺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在于弥补教育资源差距进而形成振兴的“内驱力”;如乡村资源主体应做到资源“心中有数”,并积极发挥动员作用,鼓励乡村人人参与资源保护与活化工作中来;如合理利用第三方商业主体的策划作用,使乡村研学规范化运行,从而保证其稳定长效吸引力。

其中,“因地制宜”是团队成员在反复研讨中不断加深认可的题中之义,团队一致认为,可根据各村特色分别开发不同主题的乡村研学路线,方可发挥磻溪乡村资源的最大效益。如仙蒲村、油坑村等适合开展闽东历史文化主题研学实践,仙蒲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福鼎市首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现存有清代以来的古民居数十座,林氏宗祠、大王公庙、古井等历史文化遗存构成古村落三大元素;油坑村作为福鼎市唯一的少数民族——回族村,油坑古道、白马王宫别具特色。又如炉屯村、湖林村等适合开展农业或特色产业主题研学实践,炉屯村是磻溪镇粮食主产区和经济作物生产实研基地,湖林村入选2019年度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小学生可在参与农田耕作、果园采摘、养殖管理等农业活动中体验农耕文化,感受乡村产业对于当地发展的带头作用等。

image.gif

团队成员与当地茶农交谈

image.gif

参观当地民族文创与手工艺展示馆

(二)继续打造磻溪品牌的未来蓝图

与此同时,团队在横向比较其他较为发达省市的乡村研学成功实践时发现,以打造“磻溪乡村研学品牌”为目标的科学部署与长远规划有助于当地系统推进这一课题。因此,团队成员广泛汲取各家所长,结合磻溪现实基础,提出磻溪镇的各类主题乡村研学路线可区分主次或“多线并行”,分别在初始阶段和发展成熟阶段,以“1+N”或“X+N”模式动态打造“磻溪研学”产业品牌。

三、团队成长体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此次课题研究是团队三位成员作为博士生以所学丈量祖国大地的一次宝贵探索。团队成员总结了此次基层学术实践的三点心得:

一是对于乡村研学实践联结“大思政课”建设的联想与体会。尽管我国中小学研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大思政建设”的覆盖学段不同,建设重点各异,但究其共性,“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是此类实践的根本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乡村研学把握了我国最大的现实问题之一,兼顾传播科学知识与技能本领,将广袤乡村作为课堂,全面深化了博士生成员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

二是对于我国乡村潜在活力的深刻认识。“广袤乡村大有可为”,这是团队成员在调研数个村落后的共同感触。磻溪镇是闽东地区重要的白茶产地之一,同时也是畲族的主要群居地之一,白茶文化、畲情文化、信俗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织交融,古村落等人文遗迹与得天独厚的秀丽风景成为乡村发展与振兴的先天优势。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中,乡村发展正如沉静蓝海,万千活力蓄势待发。

三是作为青年学子投身基层建设的强烈认同。团队成员在数次调研中不乏见到许多毕业返还家乡从头开始的青年创业者,或是投身基层治理的青年工作者,由其工作态度中即可见对乡村事业的赤诚与热爱。身为人大学子,3位团队成员深刻感知到“将青春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价值广度与情怀厚度,以“功成一定有我”的胸怀熔炼理想,正应当是当代学子投身基层建设的动因与担当。

“理解中国”学术实训计划将学术研究落笔在中国大地上,在中国大地上寻找课题,紧盯时代发展的前沿问题,聚焦地方发展的重点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围绕经济转型、乡村振兴、文化保护等时代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将课堂所学与实践见闻相结合,破解发展难题。以学术服务社会发展,以实践促进学术进步。未来,“理解中国”学术实训计划将继续立学为民,治学为国,践行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培养研究生们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争做新征程上的时代答题人。

(编辑:张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