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霜秋冷夏山,长河依旧带沙盘”。银川古城自古便是丝绸之路要塞,也是蕴含西夏古都风情的神秘之都。银川东临九曲奔流的黄河,西依雄浑巍峨的贺兰山,怀抱美丽富饶的宁夏平原,是享誉天下的“塞上江南”。

历史是生动的教科书,档案是历史的见证者。“红旗漫卷西风”,宁夏儿女在这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故土奋力开拓,团队成员通过阅读档案文件去解码这篇土地的红色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度赴宁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对扶贫工作和民族团结做出重要指示,激励着宁夏人民在新时代勇于前行。

“重走总书记考察路,回眸闽宁山海情”。2022年7至8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21级档案学专业博士生龙家庆牵头组成的“理解中国”学术实践团队,以“守护记忆:红色档案的数字叙事开发模式研究”为主题赴宁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调研。

银川之夏:遇见塞上江南

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早在3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水洞沟遗址繁衍生息,它是史上西夏王朝的首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民间传说中又称“凤凰城”,古称“兴庆府”“宁夏城”,素有“塞上江南”之称。团队成员走进宁夏博物馆、银川城市建设规划馆,读懂各个历史时期宁夏社会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特别是中西文化交流印记的遗迹、遗物,帮助团队成员领悟了宁夏作为丝路重镇的关键作用。

利用周末时间,团队成员探访了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水洞沟遗址、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通过翻阅档案资料、图书展览和碑石拓片,从西夏文字、西夏铸造、西夏瓷器、西夏佛教、西夏建筑等方面读懂西夏历史的魅力。团队成员在贺兰山岩画遗址区,被一幅幅符号岩画所深深吸引,并在贺兰山岩画管理处老师的介绍下,明白了“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的奥妙,探索凝固在岩壁上的远古故事。

2022年7月23日,在银川市委人才工作局领导老师们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沿着总书记考察路线,前往志辉源石酒庄、稻鱼空间参访学习。早在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酒庄时,对酒庄因地制宜、修旧利废、坚持生态保护修复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在参观一望无垠的稻鱼共生水田时,一片多彩稻田令成员眼前一亮,在瞰景塔楼中感悟祖国大地的美好。期间有成员提问道,“生态保护档案管理条例和精准扶贫档案开发,是不是可以记录并纳入教学案例呢?”,于是大家讨论起:按照档案属性,相关农业种植资料是否属于档案?如何管好用好乡村档案来服务农村基层建设?在塔楼产生的一系列学术讨论,也是这段历程中的美好回忆。

山海情深:见证脱贫攻坚

2021年热映的电视剧《山海情》是西部扶贫的宏大主题作品,其原型就是现在的宁夏银川永宁县闽宁镇。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亲赴西海固地区进行扶贫考察,创造性地提出东西部协作共建移民村的战略部署,推动福建和宁夏开展对口帮扶。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闽宁镇考察时,深情回忆了这段故事。2020年6月,总书记再次走进了闽宁协作“订单化”援建的扶贫车间……25年来,在习近平亲自筹划和推动下,“闽宁模式”开辟了东西部协作的新机制。宁夏回族自治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实现了80.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7月31日,团队来到闽宁镇参观学习。经镇党委组织介绍,依次参观了闽宁镇史馆和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在镇史馆,团队成员通过阅读档案资料、镇史编纂读物,明白了闽宁合作的背景和意义。“闽宁村现在是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总书记的愿望和嘱托正在逐步实现。

在禾美女工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走进扶贫加工厂。工厂依托枸杞、山羊奶、八宝茶、红枣等宁夏特色产品,并与快手等电商平台展开合作,进行品牌塑造、电商孵化和产技提升,这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村民的日常收入。团队采访了“闽宁巧媳妇”车间女工,她们说自己的学历并不高,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现在村庄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就业的梦想,这座工厂也成为她们的“创梦空间”。期间,团队成员还在电商车间体验了一把“直播带货”,对宁夏特色农产品进行了一番宣传,也深刻体会了国家对于东西部协作的实在性帮扶。

档案有声:赓续红色血脉

红色档案集精神文化和物质形态于一体,是红色史实的意象表征与记忆建构,本质是一种国家记忆和集体记忆。2021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研究红色档案开发模式既是现实背景之需,亦是未来发展之要。团队成员大部分具有档案专业背景知识,在来宁夏之前就对红色档案的整理开发进行了一定理解。今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理解中国”学术训练项目的支持下,在“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公众号发表《档案万象|红色档案见证百年峥嵘岁月》一文。成员裴同学表示,“我们主动通过实践调查、专业思考等途径,了解我国红色档案资源管理的整体概况与现实问题”;成员王同学还说,“档案学专业学生应以档案后保管理论、档案记忆观等为理论依据,积极探索知识管理、人工智能、数字人文等技术在红色档案资源深层加工和利用中的应用,为探索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路贡献专业智慧”。

带着对红色档案研究的虔诚和向往,团队成员龙家庆走进了银川市档案馆,调研了银川市档案馆的档案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并参观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多个展览,如“银川移民展”、“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档案文献展。其中,“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展览共8个篇章,通过 400 多件珍贵档案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用档案生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的感人故事,深刻诠释了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成功密码和力量所在,这些红色基因蕴藏在一幅幅珍贵的档案文件之中,包括老照片、音视频、手稿、日记,并通过档案工作者的解读呈现出来。在实践学习期间,龙家庆还与档案馆领导、老师们探讨了档案管理问题,体会到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奉献和无价的事业;在实践调研临别之际,龙家庆以《档案学前沿与热点研究》为题进行档案学术研讨交流。在交流中,馆(室)青年干部纷纷表示,要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结语

档案是本次调研活动中的重要资料,也是本次学术训练项目的主要对象。其中,红色档案真实记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记录了新中国从诞生走向繁荣富强的前进脚步,凝结着先辈们可歌可泣的奋斗精神,是我们国家重要的红色资源和宝贵的红色财富。据悉,调研团队在完成暑期调研后,将回到北京进行第二阶段调研活动,希望进一步发掘红色档案的历史凭证价值、教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团队成员郭同学说道:“通过这一期的学术调研,我深知‘理解中国’的深意,我们也借此机会感悟乡土之情,用情用意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更好地发挥所学专业知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本次调研活动会增进大家对国家和社会的理解,内化对专业知识的认知。

(编辑:王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