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治国理政”实岗锻炼项目福鼎支队成员利用周末空余时间,前往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学习调研。

图 支队成员到达赤溪村口

福鼎市赤溪畲族村被称作 “中国扶贫第一村”,是中国扶贫工作的先行示范地,赤溪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习近平总书记曾于2015年对赤溪村作出重要批示,并在2016年春节期间与乡亲们视频连线。带着对“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向往和实岗锻炼期间积累的思索,支队成员走进了群山深处的赤溪村。支队成员参观了村大学生实践基地,在村人民会场观看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与赤溪村乡亲们连线的视频资料,并与村党支部书记吴贻国就赤溪村的脱贫致富历程和“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由来等进行了座谈交流。

图 在村人民会堂前与村党支部书记吴贻国合影

“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第一”实际上蕴含了多重宝贵的精神,为中国扶贫工作书写了精彩的序章。

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是“第一”的核心要义。80年代初的赤溪村,集“老、少、边、穷”于一体,面临着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实困境。为了改变穷山村的落后面貌,时任福鼎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的王绍据在经过采访调研后,给人民日报编辑部写了一封读者来信,如实反映了赤溪村的贫困状况。1984年,《人民日报》以《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为题,在头版刊登了这封来信,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当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赤溪村也迎来了重大转机,并且在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探索出了有益的经验。从冒天下之大不韪,实事求是反映贫困情况,到扶贫工作先行先试,赤溪村不仅拉开了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序幕,也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开场节目,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名副其实。

真抓实干,滴水穿石,是“第一”的坚实保障。在赤溪村闻名全国后,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援助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一时间,赤溪村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然而,输血式扶贫并没有让赤溪村的群众真正走上脱贫致富路。围绕制约村庄发展的根本原因,赤溪村各个击破,逐步推进。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赤溪村探索实施了扶贫易地搬迁,从搬迁方案设计,到搬迁后期的生产保障,赤溪村始终以实际效果为导向,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这一模式也在精准扶贫中得到印证和发展。公路、用电、教育、医疗等基本设施和服务短板补齐后,赤溪村开始围绕茶产业和生态资源做文章,引进茶叶加工厂,延长产业链,提高茶叶销售价格,同时开发竹筏漂流等旅游项目,全方位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赤溪村干群同心,立足优势,真抓实干,滴水穿石,切实改善了村庄面貌和人民生活,坚定捍卫了“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光荣。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是“第一”的鲜明底色。村支部书记吴贻国谈起与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的场景,仍然激动不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赤溪村享受了一系列特殊政策,使得群众逐步摆脱贫困。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赤溪村保持着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不断探索和总结扶贫工作经验,为全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贡献了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赤溪村开拓进取,始终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听党话、跟党走已经成为赤溪村乡亲们的坚定信念。在这股精神力量的驱动下,赤溪村正步履稳健地迈向乡村振兴。

图 村人民会堂悬挂的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内容

支队成员一致认为,“中国扶贫第一村”蕴含的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一脉相通。习近平总书记在批示中高度评价赤溪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脱贫实践,这也在激励着身为人大学子的我们争当开路先锋,勇当事业闯将。


供稿人:“治国理政”福鼎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