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研究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深入认识,深刻把握党政机关运作机制,实地体验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践行“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人大精神,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治国理政”实岗锻炼计划第三期学生代表先后赴北京市朝阳区劲松街道劲松北社区、劲松街道政务服务中心以及劲松街道首城社区参观调研。

劲松街道劲松北社区

研究生学员首先来到劲松街道劲松北社区参观,他们深入走访了社区内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及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改造项目。在这里,研究生学员们细致了解了“劲松模式”的深厚历史,并对劲松北社区创新性地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社区改造的举措进行了学习。

劲松街道政务服务中心

随后,研究生学员前往劲松街道政务服务中心调研。劲松街道政务服务中心是全国首个一站式办理的政务服务中心,采取综合业务窗口和特定业务窗口相结合的方式,使大部分业务都可以一窗办理、当场办结,为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讲解下,研究生学员们深刻理解了基层政务服务体系的内涵,领略了政务服务中心在高效服务群众、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卓越效能,感悟到这一体系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的价值。

劲松街道首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最后,研究生学员来到劲松街道首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首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北京市第一批开放式服务站点,被评为北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示范站点。该站点突破了传统的一对一服务模式,主动成为对接居民需求和优质社会资源的桥梁,以空间换服务,打造了手工课堂、音乐教室、流浪猫安置点等多样化的活动场地,增加了社区服务的辐射人数。

通过本次调研学习,研究生学员们深入了解基层社区的工作实际和成果,深化了对社区服务创新模式的认知,为他们今后在各自岗位贡献人大智慧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张卓然(应用经济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让居委会和老百姓走在一起。”社区书记们办好的每一件小事中,都蕴藏着大智慧。基层治则天下治,社区安则四海平。从社区书记身上我进一步认识到,“把理认清,把事办实”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群众最想看到的。

孙潇冉(国际关系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社区治理是动态的过程,没有一劳永逸的最佳模式,不仅要解决当下问题,还要把握动态变化,了解民心是社区治理工作者应时刻挂在心上的事。学习一个社区治理模式不仅要着眼于优势点,也同样需要了解问题和难点所在,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复盘方法。

庄佳萍(文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社区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末端组成部分,这次参观调研让我更加真实地了解了社区治理中存在的困难与挑战,也向基层工作者学习到了工作的经验与智慧。参观过程中,陈书记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一旦成为了基层工作者,这就是一辈子的事业。”当我今后参与实岗锻炼以及踏入工作岗位后,我也要以“成事业”的决心,做到想民所想、忧民所忧,急民所急,解民所困。

荣垂青(经济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劲松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如何解决好城市更新的资金来源问题?如何适应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社区如何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平衡企业与居民的关系?在陈书记的话中我找到了答案。李强总理曾说:“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这次调研让我真正了解到实践是真知的“源头活水”,真正走进基层才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张峻铭(经济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

此次参观劲松街道是我第一次与基层工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第一次意识到,基层工作是如此不简单。我最大的感受是:做好基层工作要有一颗热爱之心、博爱之心,把老百姓的诉求放在第一位。以前我们认为很难解决的一些问题,只要用心,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肯动脑筋、下功夫,问题总会解决。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本次调研是中国人民大学“治国理政”实岗锻炼计划三期的首次实践活动。未来,研究生学员们将深入更多基层一线,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积极贡献人大青年学子的力量,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编辑:殷知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