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治国理政”实岗锻炼计划四期福建平潭支队的成员奔赴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展先锋实践。他们以青年视角观察发展实践,用扎实调研解读治理密码,在祖国东南前沿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治理答卷。
扬帆启航:投身实践开启全新征程
7月4日,福建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启动仪式在福州举行。平潭支队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代表参会,与多所高校团队共同见证庄严时刻。仪式通过成果展示、经验分享等环节彰显实践价值。省教育厅领导着重强调:“青年要在社会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并特别指出平潭作为“两岸融合前沿阵地,是治国理政实践的鲜活样本”。讲话为支队注入强大精神动力,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必须立足平潭实践深学细悟、求实创新。
思维碰撞:中期交流引发实践共鸣
七月中旬,支队召开首次线下研讨会。两小时的思想交锋中,分散岗位的感悟汇成共同认知:治国理政的本质要求是“人民至上”,其方法论精髓体现于“遵循规律、依靠群众、因地制宜”三大维度。
实地探寻:调研中深化治理认知
2025年7月18日,平潭支队踏上了实地调研的征程。从海峡技术中心的创新探索,再到姓氏文化博物馆的文化溯源,他们在行程中感受平潭治理的“多元维度”。
海峡技术中心:科技创新注治理动能
在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支队成员看到了科技成果正在逐步转化,科技赋能治理的图景清晰呈现:如同城市“智慧大脑”般深度应用的智慧城市平台,实现对交通、安全、市政设施的实时监测与动态优化,显著提升了运行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高精度传感器网络落地的先进环保监测技术,可以对空气、水质进行全天候、无死角监控,为精准治污与生态保护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这些鲜活案例,正是科技创新驱动治理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技术已不再囿于实验室,而是深度融入城市肌理,转化为提升治理能力、优化发展环境的澎湃动能,为平潭的可持续发展锻造了坚实的数字引擎。
姓氏文化博物馆:文化认同筑治理根基
调研终站走进姓氏文化博物馆。泛黄族谱、两岸宗亲书信、共祭影像,无声诠释“同根同源”的血脉纽带。这些文化载体,正是凝聚社会共识、筑牢治理根基的历史见证。
扎根基层:岗位上感悟治理智慧
在平潭试岗锻炼的几周,四位同学迅速融入各自的岗位实践,在具体工作中感受“治理”的温度与精度:
邹鑫至(经济学院):
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我抵达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开展实岗锻炼。到岗伊始,老师为我们布置了关于平潭对台政策的研究任务。通过初期的工作生活,我提升了自己适应新环境、熟悉新岗位的能力。今后我将充分利用研究院的海量文献资料,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任务,深化对祖国统一事业的认识,在实践中感悟“治国理政”的分量。
杨子扬(马克思主义学院):
不知不觉间,我来到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实岗锻炼已有三周了。从出发前对“海岛小城”的固有印象,到如今惊叹于平潭“一岛两窗三区”的缜密规划与发展活力,我深切感受到美丽岚岛的独特魅力。在接下来的锻炼过程中,我将以“打造服务台胞工具箱”的目标为指引,聚焦在岚台胞“一老一小”社会服务课题,以专业知识梳理惠台政策、在田野调查中读懂台胞需求,用扎实的研究为增进在岚台胞福祉、促进岚台融合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刘晓(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入职这两周,深度投身治国理政项目中平潭综合实验区相关工作,于实践中体悟“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在梳理实验区发展脉络、衔接改革创新举措的过程中,愈发感受到治国理政既要锚定国家战略的“大方向”,又要扎根地方实际的“活土壤”。平潭作为两岸融合的前沿阵地,每一项政策落地都承载着制度创新的探索与民生温度的传递,如同在改革蓝图上精雕细琢。前辈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推进工作,让我明白治国理政的深意,正藏在对战略的坚定践行与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中,于山海之间书写着新时代的发展答卷。
魏宇洁(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在平潭气象局的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气象工作的科学性与责任感。夏季是暴雨和台风的高发期,预警对于这座小岛的生产生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前辈们通过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多元数据精准研判台风路径的场景,让我明白气象预报不仅是技术的集成,更是守护生命财产安全的防线。正是这样一群在气象岗位上奉献的人,守护这这座小岛。通过参与基层气象服务,我更加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决心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为祖国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结语:以青春之力,奔赴治理之约
实践仍在继续,平潭的海风已将治理智慧深植青年心田。这段经历昭示着:治国理政非遥不可及的理论命题,而是蕴藏于岗位坚守、机制创新、民生关切的生动实践。人大学子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以青春之眼洞察治理,以青春之行投身治理——这是新时代青年对“国之大者”最有力的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