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选题何处寻?如何进行文献综述?如何实施研究?数据处理有什么要点?论文写作如何下手?为增进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学术兴趣,拓宽学术视野,让更多的学生懂研究,能研究,做好研究,写好学术论文,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策划“研学有术”——学术科研经验分享系列推送,邀请在学术研究方面经验丰富的博士研究生撰稿,分享宝贵的学术论文写作经验,助力大家的科研学术之路。

本期“研学有术”邀请到经济学院2019级经济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王文凯为大家分享论文写作、修改与投稿。


640.png

王文凯,经济学院2019级经济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和新中国经济史。在校期间曾在《金融研究》《财贸经济》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同时主持学校和学院以及首都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共三项,目前均已顺利结项。曾获得2022年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京东特等奖学金提名奖、首届全国大学生发展经济学论文大赛博士组一等奖、第七届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三等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论文比赛二等奖。


确定研究方向

写作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写什么,不知道写什么,写作就无从谈起。所以,写作并不是研究的第一步,研究的第一步是确定自己的研究兴趣。研究人员(包括有志于以后从事研究的硕士和博士生)往往都有自己的专业,所以很多人觉得自己的专业就是自己的研究兴趣,其实不然。所谓的专业,其包含的范围仍然很广,而大多数人只能专注于其中的几个点甚至于一个点,所以,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研究兴趣。

那么,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兴趣和选题呢?对有的人而言,自己的研究兴趣早在读硕士、博士之前就已经确定了,但也有一些人找不到自己的研究兴趣。无论是有明确的研究兴趣还是没有,第二步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阅读文献。对于有明确兴趣点的人,直接阅读相关文献就行了;对于寻找兴趣的人,则不能太聚焦,应该广泛阅读,甚至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而是通过广泛阅读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文献一般选择中英文顶刊刊发的文章。当然,阅读文献不是唯一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和导师交流、和师兄师姐交流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阅读文献

确定了兴趣和选题之后,先不要着急写作,而应该再回过头来读文献。每个专业都有自己专业的经典文献,这些经典文献是必须要读的,特别是和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要细读。除了经典文献之外,前沿文献也很重要,因为前沿文献代表了该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研究方法和研究热点。读文献不是说所有文献都要精读,我个人的经验是有选择的精读:和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要精读、介绍某种最新的研究方法而自己又想学的要精读,以及其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要精读。

读文献的过程是学习写作的过程。以精读文献为例,首先需要明确文章的组织架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问题的?作者引出问题之后是如何论证的?作者论证的章节之间是如何联系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这种方法合适?作者是如何做稳健性检验的?如何做机制检验的?如何排除竞争性假说的?这些问题也是自己以后写作会面临的,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思考。

除此之外,无论是精读还是泛读,都应该带着问题或者怀疑的眼光去读。比如看文献的结论,可以思考这个结论是否符合我们的直觉或者是否和现实相符?或者读文献的过程中,作者的一些论证论点是否是站得住脚的?对于文章研究的现象,是否还存在其他的解释?中国的现实是否和作者描述的相同?这些思考的重要性在于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素材。许多人不会写作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自己的观点,这种情况就可以通过上述方法解决,特别是刚开始写作时甚至可以模仿,比如把研究对象换成中国。

当然,写作不能完全模仿,更重要的是创新,这一点可能读文献的方法就不是很有用了。该怎么办呢?我自己的经验是多关注现实。经济学写作需要使用数据,这时就可以通过数据来发现问题。关注现实的另一个方向是尝试从身边的一些经济现象出发提出问题。比如经济学经典的中国高储蓄率之谜,为什么会这样?如何解释?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再比如,如果有过调研经历就会发现,中国有很多XX之乡,比如羽毛球之乡、假发之乡、石材之乡、打火机之乡等。为什么这些乡镇会出现某个产业的集聚?这也是个好问题。


数据

对经济学专业而言,确定选题之后还不能太急着写,写之前需要先找一下数据是否能满足要求。目前的数据库非常多,基本上能够满足研究的大部分需求,但是不同的数据库侧重点是不同的,这里做一个大概的介绍。首先是知网,知网社会经济数据库主要是宏观层面的,比如省市区县乡镇,能够搜集到的数据的年份也比较长,省市县三级的数据可以追溯到1949年,乡镇的数据大多只有21世纪的;EPS数据库兼顾宏观和微观,宏观层面包括省市县,基本上是整理知网或者统计局的数据,但能够追溯的时间远不及知网,微观层面则包括工业库、创新库、海关库、环境库等都有;CEIC也更多是侧重宏观层面;CSMAR、CNRDS、CCER也都是常用的数据库,兼顾宏微观,但宏观也不及知网,但微观包括了很多上市企业的数据,特别是CCER,特供数据中包括了很多比较有价值的数据。除此之外,各个高校也都有调查数据,这些都可以申请,申请通过了都可以使用,这些调查要么是针对微观企业的,要么是针对个人的,对于某些较为具体的研究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最后,还有一些官方的数据,比如税收调查数据、农业部的固定观察点数据以及统计局的人口普查数据,这些数据获取的难度较高。国外的数据常用的包括世界银行、IPUMS、联合国粮农组织等,这些数据都是公开免费的。

有了数据之后,就可以开始写论文了。论文的写作水平我个人的建议是多写多练,写得多了,论文的架构和逻辑慢慢地就熟稔于心了。


论文修改

论文写好之后不要急着投,修改也是很重要的过程,可能刚写出来的论文只是三流,但是经过认真修改之后可能达到二流甚至是一流的水平,所以务必要重视论文的修改。

论文如何修改呢?大概有如下几种方法:第一,和导师等多交流。论文写出来之后,可以先让导师或者其他老师看看,老师们大多是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审阅的稿件文章很多,所以经验丰富,由老师把关提意见,论文质量肯定有所提升。第二,参加学术会议。目前国内外有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还有一些会议是专门针对硕博研究生的,除了这种大型的学术会议,学校内部也有一些小型的研讨班,有的硕博课堂也可以汇报论文,可以抓住这些机会,多展示自己的论文,多和别人交流讨论,肯定会有不少的收获。第三,可以放一段时间。文章写好之后,有时候不确定如何修改,也没有合适的机会进行汇报,那不妨先把论文搁置一段时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搁置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头重新梳理论文,可能会以旁观者清的位置对论文的架构、逻辑、论证有新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是对论文的改善和补充。

论文修改到什么程度呢?这个没有定论,每个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一般而言,论文修改的次数不宜过少也不宜过多,过少可能问题较大,过多了可能做无用功。我的经验是,论文修改两次之后放一段时间,如果之后感觉没有大的修改基本上就可以进入下一步了——论文投稿。


论文投稿

论文投稿需要清楚两件事:自己论文的水平和期刊。首先是自己论文的水平,一般而言,我们会高估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是正常的,但是以此为依据往往会有更大的概率导致投稿失败。我个人的经验是,根据论文的选题和创新点进行判断。如果选题没有人做过,且选题很重要,即使论文的论证不是特别严密,也是可以投顶刊的。相反,如果论文的选题比较老套,论证的方法也中规中矩,这种情况下只能投普通的期刊。当然,老套的选题不一定都只能投普刊,如果对经典选题有了更新的方法或者新的解释视角,也是可以投顶刊的。根据选题和创新点来判断是评估文章质量的重要依据,选题、视角、方法、数据的重要性依次递减。当然,还可以让导师推荐期刊,导师毕竟经验更丰富。

另一方面是要对期刊较为熟悉了解。以中文经济学期刊为例,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风格,刊载的文章也会有不同的要求。比如,《经济研究》属于综合类期刊,理论、实证、经济类和管理类都可以投,但是像《中国农村经济》这类期刊基本上只刊登农业经济的文章,《中国工业经济》则更加偏好产业经济类的文章。

除了期刊的风格,还需要了解期刊的等级。一般来说,每个专业都有自己领域内受到广泛认可的顶级期刊,比如经济类的《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另一种判断期刊等级的方法是看期刊的分类,比如中文期刊有南大核心(CSSCI)和北大核心以及普刊。判断期刊级别最简单容易的方法是看影响因子,英文期刊所谓的分区就是根据影响因子定的,影响因子越高,期刊越好。当然,只根据影响因子不能完全判断期刊的好坏,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还需要看期刊的发文量。好期刊一般发文量不会很多,一年一般不超过一百五十篇(中英文期刊均是如此),如果有的期刊影响因子并不低,但是一年刊文几千篇甚至上万篇,这种期刊肯定不是好期刊,在这种期刊上发文不仅不会加分,甚至还会减分。

对文章的水平和期刊有了了解之后,就可以筛选出基本的目标期刊。当然,我个人的一点建议是,第一次投稿时可以选择比目标期刊更高一些的。需要提醒的是,投稿是个挺辛酸的过程,需要平和的心态,因为目标期刊并不是一投就中,相反,可能会出现投的期刊都没中,被拒一次可能没什么,但是被拒了多次之后心态可能就会发生变化了,所以需要调整好心态。如果一直被拒,可能就是文章有问题,这时需要对论文重新修改。


对学术研究的理解与感悟

学术研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写一篇文章,首先要有合适的选题,确定了选题之后要找数据,然后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最后发表还要历经修改和拒稿的种种曲折,时间基本都是以年为计量单位,其中付出的精力更是一言难尽。所以,学术研究一定要心态好,纵使审稿人虐我千百遍,我待审稿人仍如“初恋”。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学术研究枯燥乏味,研究的东西经常发不出来,为什么还要做呢?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于我而言,还是有一份热爱在里面,也有一份理想在里面,也有一份坚持。

说到这里,其实就谈到学术研究究竟在干什么?有句话可能所有人都听过,那就是以问题为导向。我个人的理解,中国其实是做研究的完美对象。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的独特性。中国的文化积淀与西方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即使是相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但产生的经济后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更重要的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至少两次大的变化,因为改革是渐进式的,这就导致制度变迁完全是现实发展的后果,也就是说,出现了什么问题,有针对性地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推动制度变迁。但是作为研究来说,解决问题首先需要搞清楚问题的来源。所以,中国国情并不是空洞无意义的,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也不是套话,是有深刻的内在逻辑的。

以经济学为例,我对经济学研究的理解就是经济学是一门解释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基于此认识,我理解的经济学领域好的研究一定是解释某种社会现象的。比如如何解释中国的工业化超前而城镇化滞后?如何解释中国城乡(教育)差距?这些选题都是重要的,但是想要真正地提出问题然后论证观点也是不容易的,所以,这种以真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论文周期都很长,成果不容易出来,但都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研究。

(编辑|张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