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在读博士生,过去六年多的学习之路让我深刻体会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是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表现,是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更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关键。

我们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金融实际,建构和发展中国自主的金融知识体系,努力学好用好中国金融理论,认真讲好中国金融故事,真正解决中国金融问题,向世界传播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提及“金融学”,许多人或许首先想到的就是凯恩斯主义、费雪方程式、剑桥方程式、菲利浦斯曲线、有效市场假说、现代投资组合理论、金融计量理论等西方金融学代表性理论,将其奉为圭臬,过度追捧和宣扬,仿佛这些基于欧美金融实践的金融理论永远是最先进的,能够解释任何经济金融现象,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也是片面不科学的。

事实上,中国不仅有诸多富有特色且极具划时代意义的成功金融实践,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诸多经典的货币金融理论,极具特色性、启发性和智慧性,比如,《管子》的货币数量论、西汉贾谊最早发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北宋《梦溪笔谈》中对货币流通速度的考量和阐释、周行己在《奏议·上皇帝书》中对称提理论的首次经典表述、明末银贵背景下黄宗羲提出的废除白银货币论等等,无一不闪耀着基于中国金融实践的理论光辉。这些中国金融理论不仅是对中国千百年来金融实践的凝练和总结,而且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各类本土金融现象,帮助理解其中的机理、机制与各类相互关系,给中国金融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我们自己的货币金融思想,建构和发展中国自主的金融知识体系,不断打牢这支根基,我们才能坚定金融文化自信,从而用好中国金融理论来讲好中国金融故事,中国金融学才能更好地成为世界金融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其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经济金融发展曲折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历史性的事件、重要改革和伟大成就,均蕴含着独具特色的中国思想智慧,也促进了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比如,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起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改善;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19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改革条例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金融监管的法制化、规范化;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成功地帮助四大银行优化了资产财务状况、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国人民银行长期以来实行的稳健货币政策在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环境下显示出中国金融制度的优越性,有力地促进了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中国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这些伟大成就绝不是盲目效仿外国经验而取得的,也绝非简单独断地遵循西方经济金融理论范式的指引而实现的,而是在坚持不懈的尝试下、跌倒再起的顽强精神支撑下摸索出的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我们不仅要坚定地走好这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更要用自己的文化理论讲好这条发展道路上的特色故事,向世界呈现中国金融良好发展、充分发挥服务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作用的真实面貌。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需要拥抱一个更加开放融洽的国际发展环境,国际社会也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和中国金融文化的认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用“中国化”的金融原理理顺和讲清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逻辑和规律,让世界看到中国经济金融在历次国内外不利冲击下表现出的强大韧性和增长潜力,看到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历程中的一次次伟大成就,用事实素材和科学理论堵住国际上一些唱衰中国经济金融的悲观论调,促进中国金融知识文化的传播,同时不断增强国内对本国金融制度的自信,凝聚共识,为深化金融改革发展注入新活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脉兴衰。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础,是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发昂扬精神面貌的力量源泉,我们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文化自信自强的战略性意义,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专业学习科研中牢记自身使命与职责,学好中国特色的专业理论,用好中国特色的专业知识与方法,立足自身专业所学讲好中国特色的发展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特色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好声音!

(编辑:盖丽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