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2021年度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
信息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姚菁
平均绩点3.89,排名年级第一
以第一作者身份
在相关领域顶级国际会议和期刊
发表论文6篇
共提交6项专利申请
(3项已授权)
于2020年NTCIR-15竞赛中
取得中文任务第一名
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校级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
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
脚踏实地,专注科研
开放包容,不断进步
潜心科研,论文专利两开花
在研究生阶段,姚菁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六篇长文,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理工学科核心期刊A+类1篇,A类五篇。发表论文之外,她还积极参加学术会议,活跃在The Web Conference、SIGIR顶级会议论文报告会、2019年北京智源大会等,与各领域学术人士交流前沿技术并分享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学术影响力。
傲人成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光鲜背后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无数次跌倒后仍然勇往直前的坚韧。姚菁把自己的科研经历概括为三个关键词:挫败、良师益友、成长。在接触科研之初甚至整个过程中,挫败都远远多于收获和成功,于姚菁也是如此。“我的第一篇论文就并不顺利,反复修改后历经两年半的时间才被接收。在之后的科研过程中也有很多实验效果不符合预期的情况。”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强化学习+个性化搜索”这一项目,这也是她选择个性化搜索这一研究课题后所接触的第一个项目。当时的姚菁完全没有科研经验,也几乎没有深度学习的代码基础,对于强化学习亦是一知半解。模型代码有bug、训练模型不稳定且试验效果不佳、论文写作逻辑不清晰等各种新手研究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接踵而至。困难很多,所有的都靠着自学、询问师兄师姐、多次和导师讨论来一一克服。论文写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伴随焦虑,姚菁的心态甚至一度接近崩溃,但她一直秉承着一个信念——“这篇论文一定要在这个会议投出去”。在这种决心的支撑下,她坚持着做实验、调整模型、反复修改论文,最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第一篇较高质量的英文长文。
学术道路漫长艰辛,但姚菁从来不是孤身一人。“很幸运的是,在枯燥的科研过程中我碰到了能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导师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处在一个非常有爱的实验室环境中。他们在科研过程中都给予了我非常多的帮助和鼓励。不管是经历的挫败,还是挫折之后取得的科研成果,都让我收获了成长。”姚菁说。她刚开始接触科研的时候并不顺利,遭遇过多次连续拒稿,而她的沮丧和焦虑都被导师窦志成教授看在眼里。他会耐心地鼓励姚菁“不要因为一次论文的接收或拒绝影响日常的心情和工作,论文是改出来的。”她至今牢记老师的鼓励,每一次都会脚踏实地地完成和修改论文。而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受挫”的科研过程中,朋友的陪伴和支持也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温暖和色彩。
姚菁和实验室成员
“我和实验室里同学们的关系非常好,日常都会一起去食堂吃饭,途中例行进行头脑风暴,偶尔也会去校外聚餐改善生活。”2020年投稿SIGIR“信息检索研究与发展”会议时,姚菁和老师及实验室的同学们一起坚持到了除夕前夜。他们的午餐就在实验室解决,边吃边分享自身赶稿的感受以缓解对方的压力。晚上8点截稿之后,他们也立马点了外卖一起庆祝。姚菁坦言,“这是赶稿赶得非常爽的一次”,自己对这篇论文工作各个环节的思路都比较清晰,也能切实感受到自身在科研方面的进步。
硕士期间,姚菁一共提交专利申请六项,目前已获得三项。姚菁表示,专利发明的灵感大多来自论文写作过程中,但论文更讲求创新性,而专利则更偏向实际操作和应用,困难主要在于实验验证,验证发明如何能反映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比如有一项隐私保护增强的个性化搜索系统,他们需要进行一些模拟实验来证明隐私保护的强度。但实验室没有条件模拟多个用户使用的网络环境,姚菁和同伴只能充分设计模拟的实验环境,考虑其中有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来尽可能真实地进行实验验证效果。灵感只是最初的一步,从想法成型到最终申报需要无数个日夜的刻苦钻研和反复修改。多项专利在手,姚菁付出的努力不言而喻。
科研没有捷径,只有沉下心来,找准方向,积蓄力量,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挫败可能是主基调,但在良师益友的陪伴下不断进步,定能得以成长。
倾心奉献,热心为同学服务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姚菁在学校也想同学们所想,积极为同学们服务。任校党校辅导员期间,她需要负责协助和参与每个学员从参加校党校到结业过程的各个环节。从每一次理论学习讲座,到监督复习、组织讨论课、检查材料等,事无巨细。
回忆起这段经历,她最深的感受就是“责任和付出”, “因为我多负责一点,学员们就能更顺利地结业,而在为学员们无私付出的同时,我也得到了能力上的锻炼和成长。”姚菁这样总结道。
参与全院教职工党员
前往河北正定进行参观学习的活动
而在卸任校党校辅导员之后,姚菁又在信息学院的学生党总支中担任纪律检查委员,协助学院党团事务工作开展。一次院内开展活动,组织全院教职工党员前往河北正定进行参观学习。在积极参与各个步骤、助力活动圆满开展的过程中,姚菁始终牢记和践行自己作为一个党员的义务,并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党做贡献。
人大七年,包容环境助力成长
从本科到研究生毕业,姚菁在人大校园里度过了七年的青春时光。初到人大时,她曾听一位师姐说过这是自己在人大的第七年,而师姐也认为这里是一个待了这么久都觉得不够的地方。2021年是姚菁在人大的第七年,她对此深以为然。
“来人大的第一天,我觉得校园里的同学都非常优秀,大家都自信而从容”,而七年过去,姚菁也从一个懵懂的“小白”成长为如今自信坚定的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谈及人大对自己的影响,姚菁表示,她觉得人大提供了一个包容、开放的环境,它不仅给学生较多的选择和机会,也会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在学习、社团、学生组织、工作就业等方面都会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帮助,她最终选择计算机和走上科研之路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得以实现。
计算机并非姚菁本科入学时的心仪专业,深入学习之前她也完全不了解相关知识。她曾旁听过心仪专业的课程,但后来也清晰地意识到最初渴望的并不适合自己。而在理科实验班(数学与信息)进行学习之后,她由数据结构这门课激发了对计算机的兴趣,并最终选择在此领域深耕。有趣的是,这门课的授课教师正是姚菁的研究生导师。一经选择便是长久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在专业领域稳步前进。“在人大,向身边优秀的同学、老师学习,我能够逐渐变得更加自信,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并将其最大化,尽自己的努力取得最好的结果。”姚菁说。
七年,除了在学术上的蜕变,姚菁在心智上也更为成熟。“国民表率、社会栋梁”这一培养目标早已烂熟于心,姚菁从本科到硕士毕业也将其作为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期许。“比如在待人接物方面,我的眼界更加开阔,也变得更理性、更包容。我学会了去获取信息,去多方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在近期找工作时,会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自己去充分地获取信息来辅助自己的判断。”在对待他人时,她也学习用更加包容和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去鼓励。“我跟很多很包容的朋友接触过,他们相处起来给人感觉非常舒服,所以我也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人。”姚菁表示。
没有华丽的语言和太多浓墨重彩的事迹,但姚菁成长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笃定。“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不仅在专业领域闪闪发光,更是理性成熟、包容善良的个体。实事求是建立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经世致用也心怀自由,积极入世但不功利计较。能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汲取力量,也能沉静和辩证地思考。愿意为他人着想,更尽己所能地做好每一件事。选好道路,不骄不躁,有定力有耐心,奔赴梦想的途中定然伴随艰辛,但终能去向更广阔的世界,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研究生毕业后,姚菁将到互联网公司担任算法工程师,这一选择不仅是对原先专业的延续,也是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的跨越。姚菁认为人工智能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方面,如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应用以及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等,都能真正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姚菁在硕士期间研究的问题——个性化搜索只是当中一个较小的切口,且尚未落地使用。
展望未来的工作,姚菁希望能在公司里接触到一些真实的问题场景,发现现实中存在的痛点,并针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高效的算法。如信息检索领域中的长尾查询、多模态检索等都是姚菁密切关注的问题,她希望能在真实的场景下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逐一解决,提升现有的信息检索技术。
实事求是,上下求索
善良真挚,乐于助人
七年,用坚实的脚步
踏出成长的每一步
未来,继续积蓄能量,继续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