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君怡:新闻学院2018级广播电视学博士研究生
论文题目:《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虚拟主播研究》
提笔致谢,已是立夏。本以为致谢该是最早写完的章节,因为在自开题至今的一个四季轮回中接收了太多的善意关怀,以至于致谢一篇已在心中打过不知多少遍腹稿。可真正起笔,又觉沉重而踟蹰,情深而言浅。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周勇教授,在2017年的冬天,我像个初生的小牛犊,心怀惴惴地敲开了您办公室的门,没想到我这“不知天高地厚”的举动,竟然真的成为了我跟随您科研的起点。或许在您的学生中,我是最不让您省心的一个,但也由此成为得到您最多关心的一个。在研究上,从划定研究领域,到小论文的选题、写作、发表,再到此篇博士论文的开题、设计、答辩,您渊博的学识、敏锐的视角一直启发我、指引我;在生活中,我也习惯于在面对困惑与抉择之时寻求您的点拨,您的寥寥数语总能拨云见日,使我豁然开朗。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高贵武教授,在六年前,是您领我开启了在人大的求学科研之路。感谢我博士期间的两位副导师刘东老师、塔娜老师开拓了我的研究视野。感谢曾参与我博士论文开题、预答辩、答辩的张辉锋老师,李彪老师、王斌老师、闫岩老师、杨凤娇老师、张小琴老师、阴卫芝老师,老师们的无私提点我都铭记于心中。求学路漫漫,所遇皆良师,在未来岁月中,唯有谨遵恩师教诲,勤学不倦,笃行不怠。
片言之赐,皆我师也。感谢帮助和接受我访谈的专家、学者,其中部分源自于我的导师周勇教授的引荐,部分源自于我在微软、小冰红棉科技公司实习工作期间的同事,还有部分源自于受访专家学者的再荐。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却可以被发现,被体验。在访谈中,我所收获的不仅仅是访谈提纲框架下的信息点,更是各位受访者所提示的思考方式与行事之道,启发我在思考之余的再思考,在认知之外的再认知。受疫情影响和匿名保密原则所限,我与许多被访者素未谋面甚至并不得知晓其真实姓名,却获得了各位专家学者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在此诚心谢过。
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女儿长这么大还是没学会“报喜不报忧”,即使离家在外却也没少让你们担心,今后就要走向社会正式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人了,我会抓紧生长出足以荫庇你们的臂膀。感谢晓梦和潇潇,我们曾一起走过那么多个图书馆闭馆时分的冬夜。感谢毛彦,我们一起喝过的冷萃永远清凉了这个夏天的记忆。感谢樊向宇,我想倾诉的时候你一直都在。感谢天平师哥、乐融师姐,给了我小妹一样的照顾和指导。感谢同门的伙伴们,你们是我在59号院里精神意义上的家人。感谢我的男友陈宇超,你给予我的偏爱和包容给了我面对未知的勇气。感谢在我难过时向我伸出的一个个肩膀,在我快乐时望向我的一双双闪亮的眼睛。与你们相遇结识,是我的幸运。
感谢匆匆再见的59号院。感谢你赋予我的闪闪发光的记忆,我登上过明德堂主持校庆晚会,与后勤部老师们一起将人大味道带到了湖南卫视、北京卫视,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传承“两弹一星”青年英才论坛,这些经历使我更加丰富厚重。感谢你给予我的那些难以言说的具身感受,品园楼前的玉兰清晨时分摇曳的姿态,静园道旁的银杏夜晚与路灯辉映的树影,一勺池喷泉与阳光合奏的彩虹,夏夜操场草坪灌溉时青草味的水雾,是无论何时想起都会一笑的,你的温柔。
最后的最后,感谢我自己。读博的路与我而言,是找寻自身、探索自身的过程,我不断地发现自身的局限,也不断地突破固有的认知。境不随心转,心自成山川,经历过疫情、博论、求职的交叠磨砺,我更加期待去迎接跨越未来未知的沟坎,黑塞写道“我还有许多弯路要走,还会失望于许许多多的满足,一切要等日后才能显示它的意义”,只要途中有风景,我不怕荆棘,也不怕多走一些。
垂直活着,水平留恋着。在人生纵向的线条上,一个告别的节点已经到来。愿我们都能在对过去的纪念中锚定方向,在告别旧我之后获得新生。“对天气和对人生,都不要心急”。此刻就从这里出发,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