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紫祎,哲学院,2017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论文题目《马克思文明观的历史演进与当代价值研究》。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在博士论文画上句点时,突如其来的感情复杂交织,竟不知如何描写时光飞逝。犹记得收到印有祥云图案录取通知书的欣喜,初见如厚厚书本翻开人文楼的激动,旁听名师讲堂时的憧憬,与同学一起交流知识分享体会中的愉悦,以及学习备考再到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焦虑不易。这些历历在目的往昔充满着喜乐忧思,终于在这篇并不完美的论文后记中得以展开。与学生时代挥手告别时,由衷地感谢那些曾帮助我、对我起过重大影响的人。没有他们,就不会有能继续迈步前行的自己。

感谢我的导师郝立新老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时,正值 80 周年校庆。走在满是欢庆气氛的校园中,有时竟恍惚自己是不是真的来到了这么高的平台上,会不会让老师失望。老师讲,没有人是天生做学问的,不过是比别人多用心一点,多看一些书,同时多留意一些问题。在老师的鼓励下,才能得以努力进入“充电”状态。通过补足短板,学习生活过得很是充实。并且,师门有开指导会的传统。无论是专题讨论还是论文研讨,在每次头脑风暴之后,与老师及师门同学们从人文楼出来朝西门一路的话题,都因为十分有趣而历历在目。论文写作中也曾遇到“瓶颈”,老师讲,要学会与自己对话,明晰自己的主题与主线,整理自己占有的文献,搭建论文框架,直面难题。正是在老师的提点下,才得以找到研究的话题与视角,在诸多历史、理论和现实问题中找到了自己研究的方向。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各位老师。从专业前沿讲授到中期考核,从论文开题到写作指导,臧峰宇老师、罗骞老师、张立波老师、张文喜老师、常晋芳老师以及刘志洪老师等各位老师都提供了许多的帮助与指导。聆听臧老师的主文献课夯实了理论基础,旁听罗老师讲授西方马克思主义扩充了理论视野。在张立波老师的课上,偶然接触到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帮助我开始思考人的现代性体验问题,得以明确了研究兴趣。在各位老师面前,偷懒后的自己根本“无处遁形”,只得不断打牢理论学习的

马克思文明观的历史演进与当代价值研究“基本功”。感谢博士论文盲评专家的宝贵建议,虽在网络那端,但专家们于大处着眼,在小处提点,在没捋顺的章节提供了切实的帮助。感谢论文答辩会郭建宁老师、沈湘平老师、 张文喜老师、王峰明老师与侯衍社老师的耐心指导。

感谢读书期间结识的小伙伴们。因为有你们,生活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感谢舍友汪楠、宋歌、乔欢、杨帆与张墨书同学,给了我不计得失的关怀。602 的欢歌笑语,是想起就会扬起嘴角的存在。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林辰、刘宗豪、高洋、滕藤、周杰、申相磊、王馨伟、杨茜茜与彭利等同学,很高兴与你们在一个班级,一起上课、一起讨论,是人生中十分难忘的美好回忆。感恩小草对我的关怀,因为有你,我懂得了缘分与福德。感谢师门的师兄师姐与师弟师妹,邵骏鹏、冯浩铭、王一帆、周康林、付泽宇、李岁月与米乐平等同学,是由你们组成的师门大家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编织起温暖。感谢亲友团的支持与鼓励。感谢我的妈妈朱金瑞老师,给予生活学习中全方位的爱。许我无忧无虑的背后,是妈妈劳心费神的付出。是她言传身教,告诉了我如何做学问,怎样爱学生。感谢丈夫路洲臣的陪伴,作为优秀的学长,他一路走在前面,带我“闯关”。 感谢我的姑父吴少天老师。身体不适使我经历人生的“至暗时刻”,就像水中浮萍突然迷失了方向。在获得重生之时,吴老师更帮我启发心智,教会我如何思考,如何站在高处并俯瞰全局,如何抓住问题的要害。

受疫情影响,这篇博士论文是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图书馆写作并完成的。每日晨起“打卡”,与不相识的大学生们并肩学习,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感谢小伙伴魏真,虽然乐队至今仍未演出过,但排练至少使我们达到了愉悦身心的效果。感谢弟弟翟原卉帮我“抢座”,以及对这篇论文的细心校对。写作论文于我而言是心性的磨练,一是慢慢战胜对不确定性的惧怕,二是控制时而浮躁的心态。当挥霍时光去看一场绝美的晚霞,逗逗小鸭子,才学会了如何听时间滴落,看云卷云舒。

或许人生定当经历风风雨雨与沟沟坎坎,唯有把握住长风破浪会有的那个时机,砥砺前行。即将毕业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调研。感到无比骄傲自豪的同时,更深切体会到新时代下所必赴的远征。在今后的研究与教学中必将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时不待我,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