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一周年到来之际,我们回望这一年来人大研究生们的行动,牢记嘱托、奋发前行。
这一年,人大研究生走出书斋,奔向田野,扎根基层,知行合一,在“社会大课堂”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党政机关单位、乡村、考古现场、三尺讲台、雪山之巅……人大研究生走在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前线,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调研实践
行走山河,步履不停:我们理解中国
2022年7月-8月,20支由研究生组成的“理解中国”学术实训实践团队跟随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考察的足迹,奔赴14个省市自治区,围绕民族工作、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疫情防控、产业发展等多个主题开展实践调研,撰写超过32万字的调研报告与学术论文,多篇成果得到地方政府直接采纳并收到感谢信。
贴近实际,发现问题:我们建言献策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服务团成立于2007年,十余年间,服务团的足迹遍布中国二十余个省,先后动员派输500余名硕博生参与社会实践。2022年暑假,实践团组建8支队伍,汇聚来自26个学院的100余名硕博同学,先后赴福建、贵州、山西、江西、湖南5省7市67个乡镇,就乡村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基层党建、两岸交流、数字经济等重要主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形成17万余字的调研报告。
深度访谈,直击现场:我们记录脱贫成就
“832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 由新闻学院、应用经济学院等相关院系联合发起,旨在通过访谈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翔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奉献,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2022年8月,“832工程”启动湖北、贵州、湖南站,新闻学院、应用经济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累计派出师生385人次,分12条路线前往脱贫县开展实地调研,他们走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在湖北宜昌、恩施、十堰和贵州毕节、湖南湘西等地探索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故事。
专业实践
走出书斋,奔向田野:我们进入社会现场
社会与人口学院“田野课堂”项目按照“田野课堂化、课堂田野化、田野与课堂有机翻转”的理念,致力于通过“田野”与“课堂”的往复穿梭和迭代,有机衔接、高效统合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要素和环节。2022年7月17日至30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组织106名师生从全国各地奔赴山东曲阜和浙江台州两地,组成曲阜和台州两个研习营开展“田野课堂”实践活动,从“社区治理”和“社会变迁”两大主题出发,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广泛走访当地民众,积极与当地村居街镇干部开展座谈。
(社会与人口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邹子晗、李祥华对曲阜当地居民进行访谈)
考古挖掘,以锹为笔:我们触摸历史脉搏
历史学院“田野考古”实习项目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指引,将考古教学、科研实践、文遗阐释、劳动教育与公众科普融为一体,每年组织相关专业本硕博同学开展为期1-6个月不等的考古实习与实践教学。教师们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引导同学们翻动田野这本”无字大书”,以专业所学助力乡村振兴、厚植文化自信。2022年8月14日-9月3日期间,该项目开展了人大考古河北隆尧暑期实践。
系统跟踪,真实记录:我们调查乡村振兴
经济学院“乡村振兴千村大调查”项目覆盖本硕博各级同学,以经济学院党建与“双一流”研究基地和学生所在县为主体,开展村级乡村振兴系统跟踪,结合经济学院专业特性,真实记录和分析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展与成效。首期项目开展以来,累计90余名学生前往48个村庄调研,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人、地、业、村”四个角度对村庄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考察。2022年,该项目获评“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就业实践
融入基层,实岗锻炼:我们“治国理政”
“治国理政”计划以“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培养研究生从政治上看问题、作决策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培养出能够勇挑基层工作重担的后备人才和生力大军。2022年6月-8月,“治国理政”计划一期66名研究生学员分批赴福建宁德、泉州和江西南昌开展8周左右的实岗锻炼,他们深度参与基层工作、走进乡村振兴一线,产出多样丰富成果,工作期间的署名报道刊登在学习强国、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工作事迹及座谈会发言等被地方电视台、报社等宣传报道,部分工作成果被地方政府采纳,并收到感谢信等。
知而行之,知行合一:我们扎根基层
“知行合一”暑期就业实习实践活动由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指导开展,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就业,选派优秀学生赴全国各省(区市)基层党政单位进行在岗实习、社会调研、志愿服务、课题研究。2022年暑假期间,本硕同学们去往杭州、宜宾、温州、苏州、福州、吉林等地开展实习实践,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全球经验,国际视野:我们走向世界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组织学院“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计划”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具有未来从事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工作意愿、具有国际工作潜质的学生,该计划通过跨学科培养方式,提升学生对全球治理和国际组织的认知,训练学生国际组织职业能力,为其未来投身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2022年6月,第三期“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计划”招生工作完成,共招募来自学校22个学院的本硕博学生207人。
(赵思雯,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曾在联合国全球传播部实习)
志愿实践
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我们扶贫支教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是全国首批组建的高校研工团,1998年至今已先后组织数百名志愿者赴新疆、云南、四川、山西、贵州等9个省份、11个地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扶贫支教志愿服务工作。目前,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正在进行教学见习实训,即将奔赴西部地区开展支教。
发挥才能,服务同学:我们传递温暖
安“心”直通车志愿服务项目由理学院党委和心理学系设计推出,旨在充分发挥心理学系的专业优势和硕博研究生的志愿力量,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共情性的倾听,传递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技能。参与志愿服务项目的研究生志愿者是来自理学院的硕博研究生,他们拥有助人的热情和心理学知识,并得到心理系老师们的培训和指导。安“心”直通车第一期已于2022年5月27日启动,并于2022年9月10日完成第一期陪伴辅导。在服务的107天,1498个小时里,来自理学院心理学系的研究生志愿者们答复了65条咨询信息,累计回复60000余字。
左手公益,右手科考:我们不忘初心
中国人民大学自游人社团成立于2002年。社团的一大品牌活动是公益科考。自2006年开始,自游人社团本着“左手公益、右手科考”的初心在西部地区成功开创了公益活动与课题调研相结合的人大特色科考模式。2022年暑期,科考队在昂赛完成了专项活动捐赠仪式,并在昂塞的中心寄校进行了支教活动。
(涂海洋,财政金融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本科期间曾担任自游人登山队长、越野跑队长,曾登顶2座六千米雪山、4座五千米雪山。)
一年来
人大研究生走出“象牙塔”
在实践中
感受社会发展的脉搏
施展学习积淀的才干
加强研究问题的能力
使命在肩
人大研究生将继续
用理论联系实际
发挥青年力量
服务社会发展
把青春写在中国大地上
(编辑:高思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