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国学院2021级国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谢贤良,于2023年暑假期间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治国理政”实岗锻炼计划(第二期),前往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人民政府进行实习调研,表现突出,荣获“福建省校园引才青年志愿者”称号。
观察当地:下党之行刷新了我对乡村的认知
下党乡位于闽浙边界的大山深处,20世纪80年代建乡之初曾是一个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特困乡。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曾三次跋山涉水来到下党,引领下党人民走上了摆脱贫困的非凡之路。
2023年7月28日,谢贤良乘坐了12个小时的高铁前往宁德市,又辗转坐车当天晚上才到下党乡,长途跋涉使下党更显神秘遥远。谢贤良在此之前从未去过闽东地区,带着模糊的了解,他担心自己语言不通、不能适应当地风俗习惯。但是在实践中,他观察到了一个鲜活的乡村。
谢贤良在下党乡担任团委组织委员助理,负责协助当地组织相关文化活动,陪同考察团队参观调研。实践开展不久,他便赶上了当地一年一度的“村晚”活动,这第一次冲击了他对乡村的认知。“村晚”是下党乡村民们自发组织的文艺汇演活动,特别是其中有一个村民走秀环节,村民们会穿着干农活的衣服走上舞台展示自己。这样的文娱活动让他意识到,广袤的乡间其实有充满生命力的人们在生活着。后来谢贤良与当地村民不断深入接触,他越来越看到乡村的立体与多面。
在实践过程中,谢贤良深度接触了当地的一位手工艺人,这一段缘分让他印象颇深。乌金紫砂陶制作技艺(寿宁)是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乌色陶土制作出来的乌色陶器却有一层金属的光泽,敲击起来有类似玉石的声音。下党乡是乌金陶的重要产地,谢贤良在调研古村文旅业态时,向当地乌金陶手工艺人了解这项非遗文化传承的现状。通过日常相处,他与这位手工艺人深入交流,讨论乌金陶上镌刻内容的文字和笔法。利用专业所学,谢贤良推荐将李白《将进酒》敦煌写本作为镌刻内容,并积极协助寻找相关图片材料。以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文旅发展,这让他深刻体会到许多人正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融入当地:真诚谦逊定有惊喜的相遇
谢贤良在实践中秉持“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的工作方法。他称,在实践中既要放下大学生的角色,又要记得大学生的角色。
放下大学生的角色,意味着要积极融入当地,热情真诚地和当地人交流。在下党期间,谢贤良居住在村民自建房中,住家大哥是一位叫王灿林的下党村民。在谢贤良所在调研团队来到寿宁县第一天,灿林哥便亲自开车去接他们。起初,他还觉拘谨,但当他试着敞开心扉之后,了解到了许多当地趣事和村民的真实生活状态。
灿林哥经营着一片葡萄园,在葡萄园里,谢贤良第一次亲手为葡萄套袋,第一次学习如何驱赶破坏葡萄藤的野猪,感受着艰辛,也体会着甜蜜。谢贤良称,在基层解决具体问题时,没有专业的分别,只区分是否专业的人,我们作为大学生要走出象牙塔,真诚地和当地人交流,不仅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也能收获人与人之间联结的温暖。在下党乡实践期间,谢贤良和老乡们打成一片,在一起喝茶聊天中了解学习,逐渐增进感情。实践即将结束之际,谢贤良和其他下党乡实践成员利用周末时间,自己买菜做饭,与提供住宿的村民吃了一顿团圆饭。
谢贤良认为,他们现在就像是家人的相处模式,这让他觉得十分神奇。“因为这次实践,我突然与闽东一个比我年长很多的大哥有这样的联系,他会跟我分享他的想法,我也会跟他讲一些我们的内容,我们彼此之间得到了双向的慰藉。我们现在仍然偶尔会打打视频,我很珍惜这段缘分。”谢贤良说。
而记得大学生的角色,则意味着要通过专业能力,发挥自身所长,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谢贤良关注到宁德当地的北路戏,挖掘当地地方剧种的独特价值。同时,他还关注寿宁的县志、乡志,与实践团队的李少建同学共同从数字人文的角度,思考当地族谱数字化的可能。谢贤良申报了“理解中国”学术实训计划,和团队成员以寿宁县下党乡红色文旅资源开发为主题,所撰写的调研报告被评为2023年共青团中央“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
在离开宁德前,谢贤良作为暑期赴宁德实践学生代表,在宁德市人才周活动上发言。他说:“我很喜欢扬帆计划这个名字。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希望我们都能经由实践的锤炼,驶向梦想的彼岸。”
对于谢贤良来说,此次下党实岗锻炼虽然暂告段落,但是收获和思考远没有结束。此次经历仿佛求学路上的一颗种子,他坚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它最终会绽放出来。
(编辑|王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