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近年来,苏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把党建引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落实到办学治校各方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统筹部署,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奋力答好“教育强国,苏大何为”的重大命题。

01 把好“方向盘”,政治引领“三位一体”协同推进

党的领导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根本保证。苏州大学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坚决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不断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统一规划、协同管理和融合发展。

夯实思想基础,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议事规则和决策制度。充分发挥校党委常委会“第一议题”学习示范带动作用、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促学作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教育强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在思想上凝聚共识。在全面学习、全面掌握、全面落实上持续用功,将“双一流”建设作为专题纳入学习内容,将党的领导贯穿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统筹战略布局,健全党委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把“构建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巩固提升学科优势特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写入学校“十四五”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召开发展战略研讨会,部署育人“美誉度”、队伍“知名度”、学科“加速度”、科研“显示度”、资源“集聚度”等重点任务。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学校党委在“双一流”建设全程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推动重大部署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成立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优化机构设置,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02 搭建“硬支撑”,组织聚力一体推动科技创新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苏州大学党委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行动支部攻克科技难题。学校强化“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依托实验室、产学研平台、创新团队、项目组课题组等新形式设置的党支部超20%,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凝练科学问题,有组织开展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创新高地建设。学校积极参与航空航天、核电技术等多项国家重点任务,为“神光”等国家重大科学装置提供核心元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和封锁。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殳凹教授团队开发的特种放射性核素提取技术研究成果在Nature发表,有望服务于我国乏燃料后处理、核安全保障等重大任务。金螳螂建筑学院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党支部依托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研究领域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联手,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党建联盟聚力深化科创协同。学校以共同发起成立苏州市大院大所党建联盟、深度参与环太湖科创圈党建共同体为契机,探索“党建引领、人才支撑、科研攻关”的协同创新模式。35家大院大所合作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凝聚基层党建优势和党员智慧力量集智攻关。学校与市科技局机关党委围绕联动协同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精准布局区域产业科创中心、联合推进高价值专利创新转化、共同实施创新人才引育计划等四个主题,主动联合承担或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创新联合体建设、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等工作,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努力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苏大力量。学校依托“苏集创”专栏,围绕区域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重点,与苏州地方联合开展创新项目路演。启动至今已完成74期“苏集创”科技成果推介,发布科技成果89项,专利成果134项,累计吸引1700余家企业参会洽谈。

03 点燃“强引擎”,一流学科一流人才融合并进

高校处于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支撑“两中心一高地”建设的战略力量。苏州大学党委把加快建设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汇聚卓越人才和创新团队。

创新决策推进一流学科、人才共育互促。学校选择6个学科作为“一流培育学科”,在人才引进、招生计划、平台建设、项目申报、产学研合作、国际交流等方面给予支持,多维度进行学科建设的改革与创新。结合国家和地方战略需要、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师资结构优化需要,学校坚持“教育、人才、创新、产业”全链条衔接,创新“学术大师+创新团队”模式,打造在科学前沿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团队和学术高地。全球著名材料科学家李述汤院士领衔创建的纳米科学技术学院集科研、教学、产业化“三位一体”,先后入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江苏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一等奖,“纳米科学与技术”学科跻身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五强。

“双轨”培养夯实一流学科人才队伍支撑。学校通过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学术带头人联系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制度,坚持政治进步与学术发展“双规划”,为青年教师配备政治思想和学术成长“双导师”。近五年学校发展高知识群体党员391名,其中省级以上人才27名。强化其入党后的教育培养,在获批设立和获得表彰的项目中,党员负责人比例超过80%。高层次人才党员主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牵头研制的中国空间站舱内辐射环境测量模块随“问天”实验舱成功升空。一批党员教师获评“十大医学泰斗”“十大医学杰出贡献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实现了党员队伍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双提升”。

04 激活“动力源”,多元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苏州大学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

理顺学生党建工作机制,支撑引领立德树人。印发《中共苏州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形成了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学工部、研工部负责落实,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学院(部)党组织负责实施、学生党支部具体落实的学生党建工作格局,不断强化对学生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价值引领,有效激发学生的思想力、行动力、创造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建大学工体系,融多元主体协同铸魂育人。通过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发挥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的引领示范作用,实施本科生“铸魂逐梦”工程和研究生“铸魂·卓越”工程,学校建立了组织有序、左右协同、上下联动的“纵横交织贯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针对本科生,围绕“德政、学业、生活”打造“三位一体”陪伴队伍,推动成长陪伴计划落实,针对研究生,持续实施德政导师制度。强化各职能部门、学院及导师的工作责任,建设高素质的学生工作和辅导员队伍,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打造“一体、两翼、三支撑”的“大学工”体系,以高质量学生工作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法获全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一等奖。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要有新作为。苏州大学党委书记张晓宏表示,“学校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持续激发全校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苏大的积极力量。”

(编辑:殷知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