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创建于民族危难之际、奋起于国家建设之时,前身是创建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交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128年办学历程、68年西迁实践,一代代交大人秉承“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精神,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始终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为西部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铸就了“听党指挥跟党走”的西迁精神,并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来到西安交通大学,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明确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习总书记勉励交大师生在新时代历史进程中创造杰出贡献,为中华民族作出卓越贡献。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以研究生党建双创强基固本,激励广大研究生努力成长为创新创造的高层次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建好建强研究生党支部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高校基层党组织处于高校工作第一线,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直接组织者。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始终将党建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铸魂工程和强基之本,通过建好建强研究生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西迁精神熔铸到研究生成长发展底色当中。

一是紧密围绕学校打通创新链、融合产业链、引入资金链、共享人才链所开展的“6352”工程(推动“政产学研用金”6类资源进入创新港,建设“现代产业、未来技术、丝路国际”3个学院/研究院/孵化器,优化政策、金融、服务、配套、知识产权法务5种服务,打造“创投、交易”2个平台)和“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教学科研平台,推动在课题组、科研团队等设置博士生党支部或师生联合党支部,促进党建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深度融合;按照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引领、队伍入住、学生参与、条件保障”指引,在住宿社区探索建立研究生党支部或功能型支部,助力打造体制机制优化、三全五育并举、平安校园扎实、育人成效显著的研究生一站式社区建设新范式;此外,推进在研究生会、研究生支教团、学生微宣讲团等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将研究生党建工作向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组织拓展,扩大党的覆盖面。

二是一体化推进硕士生党、团、班建设,落实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或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制度,团支部书记、班长是中共党员者,要担任党支部委员,在党支部领导下,各有侧重、分工协作,抓好班级管理和研究生成长各项工作,同时要求研究生党员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和学生生活场所主动亮身份、做表率。

三是学校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持续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全力构筑“15233”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每位学校党委常委联系3-5个师生党支部,建立学院分党委委员联系研究生党支部制度,为每个研究生党支部指派一名学院分党委委员或优秀教师党员长期联系。学校党委常委、学院分党委委员和教师党员定期参加所联系研究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加强对支部建设、理论学习和科研创新的指导,教育引导研究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选优配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是关键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学生党支部书记是基层党组织的“领头羊”,同时也是青年学生中的佼佼者,未来将成长为党和国家建设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强化研究生党建工作关键在于选优配强一支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西安交通大学党委通过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选任流程与培训体系,坚持不懈抓好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

一是将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遴选“关口前移”,在新生入学前通过提前一周入学集中举办“星航计划”研究生新生骨干暑期研习营,按照“守信念、重品行、有本领、敢担当、讲奉献”要求遴选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预备人选参加培训,通过主题报告,交流研讨、实践参观、劳动教育等,加强西迁精神教育,增强组织领导能力,打造新生入学教育样本、新生骨干培训阵地和校园文化实践育人精品项目,做好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选苗育种”。

二是规范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选举流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和学校党委出台的《关于加强学生党支部十条意见》等有关规定,做好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候选人的酝酿、选举的实施、呈报审批等工作,通过规范严谨的研究生党支部选举任用程序,加强对研究生党内民主的教育和训练,坚定“四个自信”,做好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浇花施肥”。

三是扎实开展一年一度学生党支部书记集中轮训,将集中轮训工作与新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研修相结合,将线上教育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确保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每年接受一次校级党务专题培训,切实提升综合素质与岗位胜任力,做好队伍建设“田间管理”。

通过以上多种举措,着力促进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作用发挥,将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队伍锻造成党支部自身建设的“凝合剂”、引领学术科研创新的“火车头”和开展朋辈帮扶与志愿服务的“发动机”。

持续开展高质量有内涵组织生活是重点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研究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领、学术科研交流和优良党风学风涵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以陕西丰富红色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延安精神、西迁精神等为滋养,不断创新组织生活开展形式,深化组织生活内涵,为研究生成长发展赋能。

一是在延安建立红色实践教育基地,2023年共分4批组织300多名研究生党员骨干奔赴延安,走进梁家河,开展“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系列主题活动,通过构建理论学习、实践参观、交流研讨、舆论发声的“闭环”工作体系,教育引导研究生向青年榜样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成为延安精神与西迁精神的守护者、传承者和践行者。

二是每年定期印发研究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指导意见,结合中央精神和学校中心工作,以践行弘扬西迁精神为重点,教育引导研究生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焦“四个面向”,坚持创新引领,为攻克“卡脖子”问题做贡献。

三是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微宣讲团,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西迁精神”“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深入研究生党支部和校外单位累计开展1000余场宣讲,建立23个宣讲基地,超过20万名观众到场聆听,通过学习强国、喜马拉雅FM等载体推出专题音频,线上受众累计超过5100万人次,线上点击量达2.1亿次,涵育思想深度、传递理论温度、弘扬爱国奋斗。西安交大学生微宣讲团也获评2023年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研究生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品牌行动是动力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关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关乎校园和谐稳定,是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的重要组织依托。教育部等三部委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之后,专门发文指出:持续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做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遴选培育工作。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始终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着力推进研究生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品牌行动。

一是紧抓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遴选培育,推动教育部研究生党建双创有关要求落细落实,做到上下贯通,在研究生中树立正确成长发展导向。

二是学校党委连续20余年坚持开展研究生“十佳党支部与特色示范党支部”评选表彰活动,每年评选10个研究生“十佳党支部”和10个研究生“特色示范党支部”,在校内外媒体上做好先进党支部宣传展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对标争先,营造比学赶超、奋勇争先良好氛围。

三是将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实施情况纳入学院人才培养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学院党委负责人年度考核,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夯实学院党委在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中的主体责任,以责任落实助推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生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开展以来,我校研究生党支部的组织架构明显优化,博士生按照课题组、科研团队等建设的纵向党支部或师生联合党支部占到博士生支部总数的89%以上,硕士生党、团、班一体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党支部作用发挥进一步彰显,入选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健康与康复科学研究所党支部,其前身为1985年成立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党支部,支部成员参与研发的运动功能评估系统、监测仪等成果已应用于临床,服务数以万计的患者,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建设;研究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凸显,近年研究生党员获得国家奖学金比例达到60%,比学校研究生党员比例高出十个百分点,涌现出以第十五届“大学生年度人物”宋思扬、第十八届“大学生年度人物”马步博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研究生党员标兵,为同学们树立了身边的榜样。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将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党建双创工作,以“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遴选培育为牵引,引领广大研究生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莅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传扬西迁精神,矢志爱国奋斗,聚焦“四个面向”,坚持创新引领,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着力提升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积极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