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下旬至2022年9月上旬,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健培、朱博宇、杨剑组成的“理解中国”学术实践团队深入广州市番禺区开展实地调研。
团队以“五社联动”为主题,走访多个镇街,参观村居示范点,对政府工作人员、社会组织成员、社会工作者、村居干部等主体进行深度访谈,了解番禺区五社联动工作创新的现实背景、实施情况与工作经验。
三位同学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对番禺区“五社联动”工作发展提出宝贵意见,为番禺区未来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收到了来自广州市番禺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感谢信和研究报告采纳证明。
“理解中国”学术实训是什么
2022年4月起,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开展“理解中国”研究生学术实训计划,致力于培养研究生的系统性科研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研究生可根据社会热点自主拟题申报,参与“选题策划”“项目调查”“数据开发与应用”项目全程或任意环节,深入实地获取第一手数据并撰写调研报告。
此次收到感谢信和研究报告采纳证明的同学正是“理解中国”实训计划中的成员。
在调研期间,他们通过拜访专家、走访镇街、下沉社区等方式“走出书斋,奔向田野”,把研究方法课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增强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立足实际为国家和地方贡献人大智慧和人大力量。
听听他们的感悟
张健培 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得知研究报告被当地采纳以后,我很意外。由于首次独立撰稿,撰写研究报告时比较“颤颤巍巍”,多次害怕写得不够专业,不够到位,辜负实务者的期待。所以在写之前没想过会被采纳,只想着努力总结好问题,提出力所能及的建议,至少给暑期调研一个交待。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团队始终践行“踏破草鞋”的百折不挠精神,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多个进场机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究方法课为我们调研提供了原则指导,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尝试做到活学活用,把调研当作研究训练,我们才能逐渐深化对研究问题的认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我们或许没有得出科学且深层的学理认知,但至少通过用心的调研,感受基层一线人员的内心想法,写出了一些他们认同的文字,这也足以让我们开心。
同时,这也坚定了我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信心,鼓励我们加强理论学习,讲出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
朱博宇 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在此次调研实践过程中,我不仅深入了解了“五社联动”的运行机制,在学术认知上有所提高,还通过团队合作、互相学习受益良多。
我一直认为,学术研究是一个“输入-输出-检验”的过程。前期的文献阅读、知识积累,和调研走访、搜集资料和数据是“输入”的过程,中期的资料梳理、报告撰写和成果梳理是“输出”的表现。而完成的报告得到采纳,意味着团队的成果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认可,可以被看作“检验”的象征,而且是一种“成功”的检验。
这一方面为当地优化“五社联动”运行过程和服务效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一方面也为我们后续调研搭建起更加便利的沟通桥梁,有利于我们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拜访专家
了解五社联动的前世今生
走访镇街
理解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运作逻辑
下沉社区
感悟村居干部的工作不易
......
“理解中国”学术实训
让人大学子真正做到了
扎根中国大地
研究中国问题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贡献人大智慧和人大力量!
(编辑:王安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