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西藏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同时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近些年来,西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实践路径中积累了不少优秀的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薛璐璐、范航、赵敏翔、旦增曲珍、李正鑫、闫芸组成调研小组,于2021年就已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今年,依托于中国人民大学“理解中国”研究生学术实训计划实践项目,他们将研究继续,开展了以“西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调研——心理学视角”为主题的实践调研。(由于西藏突发疫情,经实践团多方协调与沟通,本次调研采取“线上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

线上调研情况

8月18日晚,通过前期的沟通联络,实践团邀请了4名熟悉西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的人员参与线上访谈,他们分别来自西藏农牧学院、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拉萨市第八中学、拉萨市城关区第二小学。在访谈会上,实践团成员围绕调研主题与访谈对象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从心理学角度总结了当前西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优秀经验。

1.政策制度指引工作目标

通过调研了解到,2020年5月1日,由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正式实施,并将每年9月确立为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月。为此,每年9月西藏地区各学校单位都重点推进民族教育文化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活动,如藏汉班结盟足球赛、拔河赛,退休干部讲述民族团结故事等等。多数调研对象表明,《条例》的出台进一步明晰了各单位民族团结创建的方向与目标,充分激发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的内生动力。

2.教育活动引导观念形成

通过调研了解到,西藏地区各级教育单位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如手抄报展、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运动会、读书会、故事会、宿舍文化节 等,充分发挥了教育教学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促进学生形成了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等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多数调研对象表明,在准备活动、阅读与分享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学生会交流各自民族的习惯、文化、风俗等,从而打破民族隔阂,拉近心理距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民族团结的心态和意识。

3.社会氛围塑造积极态度

通过调研了解到,西藏地区投入了大量经费和资源打造民族团结、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文化氛围,如建设主题文化公园、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推广旅游文化宣传等,将民族团结思想融汇到大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以期通过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提升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西藏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多数调研对象表示,不仅是当地居民,外地旅客也能够通过文化宣传的方式,了解汉藏情谊,体会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亲身融入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进程。

4.结对帮扶提供社会支持

通过调研了解到,西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多方支持,这些有力的社会支持在促进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形成了“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你我”的和谐社会风气,使民族团结之花开遍西藏大地。多数调研对象表明,通过各地区的对口援藏、教育拉手、驻村工作等方式,不仅切实解决了西藏的实际问题,更充分彰显了手足同胞情分,对促进各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问卷调查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西藏地区民众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程中的心理特点,实践团使用前期公开发表的民族交融态度量表,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对西藏地区134名民众的民族交融态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西藏地区民众的民族交融态度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均值,说明当前西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成效显著,与访谈结果一致。

民族交融态度的维度

民族交融态度的平均得分(注:各维度满分为5分)

中国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中华民族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必须在新的起点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篇章!


(编辑:张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