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计划一期学员于6月12日集体学习了中国人民大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李珣老师关于“党政机关公文基础知识与写作”的讲座。李珣主任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分别从公文写作的意义、公文的分类、错误的写作方法与误区、“七步成文法”等方面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讲解。

图片1


在讲座学习后,“治国理政”计划第一期“马经财智统文法队”学员开展了热烈的线上研讨会。会上,学员们首先回顾了讲座主要内容。李珣主任认为,想要写好公文,首先要发自内心的认可公文的重要意义,掌握公文的草拟和理解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写稿子并无“终南捷径”,惟有苦思冥想和反复打磨、日常积淀和灵感乍现。随后,学员们通过案例分享与探讨研习,全面领悟“问、搜、搭、填、顺、亮、磨”之七步成文法的内涵与奥妙:

一、有心一“问”,三开其口

“问”即问问题。如何合理、全方位地问问题,搞清楚任务的需求和目标是写出一篇好公文不可或缺的一步。有心一“问”,三开其口。何以“三开”?

第一次开口,要学会问领导问题:例如:错误示范(见图片2),正确示范(见图片3),这些问题可以让我们正确理解领导的需求。

第二次开口,要学会问自己问题:例如:我为什么要写这篇稿子?上级或通知里有没有什么要求?当前的形势和热点是什么?我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大致的写作方向和内容。

第三次开口,是要问领导身边的人问题:例如:领导喜欢用经典名句还是乡村口吻?领导最近的讲话主要围绕什么主题?领导最近关心什么?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写的稿子更契合领导的风格、更能符合领导的需求。

图片2


图片3

二、巧心一“搜”,大有门道

我们在本次研讨中学习到了一种全新的搜索方式,即使用“site”命令。例如在搜索框中输入“site:edu.cn 毕业典礼讲话”,我们就可以搜索到许多高校与毕业典礼讲话的相关素材。如果想进一步查找我校的相关资料,则可细化为“site:edu.cn 人民大学毕业典礼讲话”,则人大校级、院级的相关资料便可映入眼帘。另外,关键词的选择也是一门学问,我们应对主题进行联想、解构、发散和分解。例如在本案例中,我们也可以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实事求是”等人大元素满满的关键词来搜索,其效果必定事半功倍。

三、用心一“搭”,纲举目张

写文章之前,要先纵观全局,搭起全文的框架:一方面,要先确定目标材料要分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大概写什么东西,这样写作的时候就会胸有成竹,另一方面要明晰内容的逻辑关系,几个二级标题之间是平行关系还是递进关系,这样可以更好处理内部的逻辑关系,写成的文章一目了然。

我们收集甘肃省某市2019年教育工作成果,模拟撰写了甘肃省某市年度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框架,框架采用“本年工作成绩—存在的问题—下一年度的安排”的形式,并将其细化到二级标题。本年工作成绩部分包括教育资源持续扩充、教育公平统筹推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育扶贫成效明显等,存在的问题则聚焦于基建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下一年度的安排则分点而列。

从这次短暂的“课堂练习”中,我们认识到,提纲作为公文的框架,对于梳理文章逻辑,搭建行文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精心一“填”,段有段章

“填”,即填充段落。到这一步,纲已举、目已张,宏观逻辑框架已然成形,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段落内部形成中观逻辑布局,基于前述整体框架,逐个布局段落,让行文经得起远望与近赏。填充段落论述主要的可能典例如下:

1.主题+举措+效果

2.主题+问题+对策

3.主题+问题+危害+对策

4.主题+背景+意义

5.主题+问题

6.主题+对策

填充是一种段内“中观”逻辑的初步呈现,我们不仅要为全文搭好一副骨架,知道哪里是头部、哪里是身子、哪里是尾部,段落内部也要呈现出上述布局,并推敲出虎头、龙身、凤尾。

每一个段落内的“中观”生态,必不可少的是首句虎啸山林。文法中讲求开宗明义,首句凸显主题,于首句“虎头”中或整饬、或深入地加以点明。

不仅如此,每一个段落的凤尾收束也至关重要,是体现思想烛照的点睛之笔。正如典例中所总结的,或面授“对策”、或阐发“意义”、或生发“问题”,这都是在深入了解本段“主题”、“背景”之上的“再加工”与“再思考”。凤尾非无风自摇或无病呻吟,实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的凤毛济美。

七步成文法“问、搜、搭、填、顺、亮、磨”,笔锋行至“填”,正如山水画卷整体已有远山近水、东向入海,但每一处山中亭台、湖中水榭,仍是可堪布局填充,此中也见精思与功力。

五、耐心一“顺”,字正腔圆

“顺”字的要义主要有三点,一是解决逻辑不顺。例如,在向领导请示会议时间安排时,应先表达“您看周三上午9点开会行吗?”的核心思想,再给出做此安排的理由,不必为整段话做铺垫。遵循“金字塔”原则,将观点前置,有助于对方迅速抓住重点,理解意图。

二是解决比例失当。例如,对于“第一,进一步加强学习;第二,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力推动经济健康发展。”这两条举措,为保证前后整齐对仗,第一句也应包含主题和举措,并统一字数,即“始终把加强学习作为第一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执政能力”。篇章,段落和标题的整齐划一,是实现“读得好听,说得明白,想得深入”的有力保障。

三是解决语句啰嗦。例如,“要为新闻发言人开展工作创造条件,进一步规范新闻发言人的权责,为新闻发言人敢说话、愿说话、善说话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与“新闻发言人应能参加重要会议、阅读重要文件,可向本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建议开展新闻发布活动的时机、内容、形式和人选。”分别从宏观微观角度表达同一个观点——明确新闻发言人工作范畴,可以合并或删掉一句话。务实则删除第一句,务虚则删除第二句。如此可确保语句精炼,避免翻来覆去表达相同观点。

六、文心一“亮”,高下立判

“亮”即对公文润色增亮。公文的主要目的是针对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要注重语言的修饰和表达的丰富,亮眼的标题和善用名言金句便是公文润色的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通稿是很好的学习素材。这篇通稿虽然没有明显的标题,但段落划分清晰,四个段首句“百年征程…”,以排比的形式提升了言语的气势,激发了文字的力量,在文章中起到了小标题亮眼的作用。在提出对共青团未来发展的希望时,总书记又用“坚持为党育人,始终成为引领中国青年思想进步的政治学校”等四组同样格式工整、语义明确、内涵丰富的排比句高度概括。因此,在公文写作中,排比句的小标题是值得尝试的,同时还要注意标题之中各类要素的排布划分,以一般性要素突出论述的对象,以特殊性要素体现标题的气势。

本篇通稿中,习总书记金句频出,巧妙运用典故、名言、新名词等使文章生动又富有文采。比如文章中以元代范梈《王氏能远楼》中的句子来激励年轻人理想远大、追求进步,引用恩格斯、毛泽东等历史重要人物的名言寄语青年,同时文章中还出现了如“觉醒年代”等贴合当下流行的词语,使文章易读、有趣、贴近生活。因此,在公文中适当运用名言警句,打造文章金句,可以更好地表达观点、传递情感,是我们润色文章的重要方法;名言典故的使用来自于对公文深刻的思考,体现了治理思想和处事风格,信手拈来不仅是广泛阅读的结果,更与对优秀文化的当代实践紧密相联。

七、苦心一“磨”,玉汝于成

对文章的打磨是成文的最后一步,也是能体现自己工作态度和写作能力的关键一步。

首先,要全面地检视所有的文字表述和标点符号,力求做到妥帖和专业,尤其是必须反复核对文章的关键信息,如称呼、落款以及公文类型等,以免出现“硬伤”。

其次,文章的打磨还要删繁就简,通过删掉重复、冗余以及没有必要的表述,实现表达的精确和简洁,特别是要摆脱“掉书袋”的误区,通过简短的句子,清晰、明确的传达文章所承载的内容和精神。

最后,打磨文章要对文稿的结构进行拆解,对写作过程进行复盘,保证文章逻辑的顺畅和严密。行文结束后需反复核查,思考文章的逻辑、风格和内容是否符合最初的要求,以免犯当局者迷的错误。“玉不琢,不成器”,唯有不断打磨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何谓“七步成文法”?在李珣主任细致深入的讲授中,在气氛活跃的讨论后,“马经财智统文法队”学员们给出了他们的感悟:

“有巧用精耐文苦,问搜搭填顺亮磨!”


马经财智统文法队成员分工

序号

姓名

学院

年级

分工

1

李欣宇

法学院

2021级硕士

讲座总结

丁彦之

经济学院

2021级硕士

2

朱立奥

统计学院

2021级硕士

“问”

曹珈瑜

统计学院

2021级硕士

3

王圣哲

法学院

2021级硕士

“搜”

王祎帆

统计学院

2020级博士

4

张绪延

法学院

2021级硕士

“搭”

李云龙

统计学院

2020级博士

5

赵天堃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1级硕士

“填”

陈习明

财政金融学院

2021级博士

6

杨心怡

经济学院

2021级硕士

“顺”

李熙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

2021级博士

7

辛茹雯

文学院

2020级硕士

“亮”

张志强

经济学院

2020级博士

8

孙琳

法学院

2021级硕士

“磨”

王裕

法学院

2020级博士

9

孙丹

经济学院

2020级博士

研讨会汇总与总结

统筹规划:王圣哲、曹珈瑜

审核校对:陈习明、王圣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