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锻炼需要哪些基本功”“如何融入基层,做好群众工作”“如何用专业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实岗锻炼中融入专业学习”……
去年暑假,首期“治国理政”实岗锻炼计划的同学们奔赴祖国各地,在实践中参与调研、实地走访,亲身感受新时代基层翻天覆地的变化,拓展了自己的认知与视野,也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本期邀请到下党乡实践组的成员为大家分享“融入基层做好群众工作”,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基层故事,学习他们的基层工作经验。
2022年暑假期间,我们一行三人包括环境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方丹阳、张峰源与应用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王洋志,在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人民政府锻炼2个月。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融入基层做好群众工作与大家分享我们的经历。
总书记的关切
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 “三进下党”的事迹作为本次实践的出发点。图片展示的是是总书记一进下党的记录。左下角这张照片是召开座谈会的现场,据亲历者介绍,开会的地方是一间小学教室,“会场”的两个字是临时写的,桌布借用的是农户家里的床单。坐在最右边的就是时任宁德市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桌前的黄色部分是一个菠萝罐头,是当时全村唯一的小吃,总书记后来也送给了村民。这一切都说明当时下党乡的贫困落后。36年前,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如今成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样板,下党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我们追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下党,我们无比兴奋,也感到沉甸甸的压力。我们该怎样融入这方土地,也为下党留下些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人民大学时对人大学子提出了“四用”的嘱托,是我们到实际中去的指导方针,让我用几个故事为大家呈现吧。
党领导下的脱贫致富
在下党村走访时我们在菜地田埂遇到了杨大叔,大叔2015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就实现了脱贫。他讲述了自己在党员带头下参与“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耕地种茶,子女教育得到补助,一步步从贫困中走出来。大叔谈到,自己现在的生活是以前不敢想象的时候,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生活条件好了之后,60多岁的大叔还利用空闲时间学习了木匠手艺,钉在柜子上的“努力向手艺学习”七个大字,是他对自己年龄的不妥协。
群众的淳朴热情
我们被安排住在下党村后村垄王灿林同志家里,在得知我们要来的消息后,灿林哥特意将家中最安静的两间房子收拾了出来供我们使用,并且精心准备了日用品。下图为灿林哥在自己的葡萄园讲述种植葡萄的不易,张峰源同学得知葡萄园易受野猪侵害,当天就网购了发声驱散设备,安装到园地四周,从此以后野猪入侵的频率显著降低了。
在槽坑村走访时,我们遇到了村网格员,他邀请我们到家中做客,讲述自己做网格员时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对手机应用不熟悉,集中解决他的问题之后,他用最为家常但又极为特色的晚餐款待我们,有巨型月饼、薯条、排骨海带汤、河鱼以及烧肉。在碑坑山村,我们体验了当地特色的农家活动“打糍粑”和“茶叶制作”,老乡手把手地教我们经验技巧,现场制作好的糍粑香甜软糯。
干部的不懈奋斗
下党的基层干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的十六字方针,为建设更美好的下党努力奋斗。一次,我们随乡党委书记考察公路和项目,从晚上7点多看到了9点多,这是因为书记白天抽不出时间,只能利用晚饭后的时间,而这都是常态。这些辛勤的工作体现在了建设成效上,比如新村外立面装饰灯的通电,使原本漆黑的街道变得明亮,不仅街道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幸福感也提升了。
“四用”到“四动”
美丽下党故事多,我们感到,在党的领导下“脱贫致富”这个词不是落在纸上,而是落在了每一位群众脸上的笑容上。诚然,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也碰过壁吃过灰。初到西山村的时候,村口的群众对我们态度较为谨慎,通过慢慢的沟通,虚心的请教,彼此才熟络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四用”嘱托被我们在实际中转化为“四动”,即动起腿来,到实际中深入基层;动起眼来,到实际中仔细观察;动起脑来,用专业知识思考对策;动起手来,到实际中解决群众问题。乡亲们质朴但有浓浓的人情味,偶尔我们也需要“社牛”一点,主动迈出接触的第一步,对方同样会与你热情呼应。在下党乡,我们淬炼青春,为在基层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王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