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浪漫,也是一段修行。本期“读书的日子”专栏刊登的是来自法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聂凡的文章,看她与已经逝去的或者远隔千里的灵魂对话,挖掘精神的宝藏,构建知识的殿堂,在阅读中解答人生的疑惑,心灵变得充盈。

书籍是人类历史对世界的馈赠,有人爱书因为“知识甜蜜”,我与书的缘分应始于幼时的童话集。那时还算不上严格意义的阅读,只是听许多故事,而后去看、去摸,在纸墨味道中嗅出玫瑰园的香气,从黑白插画的鳄鱼与泥淖中试图猜测结局。后来识字、上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忘却了那些从东土骋向北欧与非洲的想象,忘记除了教科书还有其他精深的专业著述,除了专业书籍还有许多其他发人深省的经典。自然也觉得迷茫,像被困在方寸之间,全然忘记思而不学、思而不读书之问题所在。没有博学作为基础,所谓慎思明辨大抵是空中楼阁,就像仅仅知道科西嘉与圣赫勒拿岛,也说不清法国大革命纷乱的出路。

博学,就要读书。本专业的书籍无疑增进知识,乃至促使人思考专业本身。最近我重读威尔金的《法律职业的精神》,威尔金以不长的篇幅对法律的发展进行回顾与展望,从古罗马的法律写到英国的司法独立,从美国的宪法写到法律职业的未来。无数先人的总结创造、尘与血的抗争跃然纸上,职业精神传承激励着一代代法律人心向善与正义,也维系这一职业本身。书中提到西塞罗给好友的信,信中说:“如果您将个人利益至上视为座右铭,您怎么协调您的信条跟职业,并为您的当事人利益行事?您怎么好意思在您的契约里加入如下一般信条:‘本协议各当事人,皆善良诚挚之士’。”文字越过时空,像在耳边问我自己,要求一个准法律人重新审视踏上这条路的信念。占据我时间与精力的法律不应仅是案例、论文、考试、择业,甚至不只是精进法学能力与素养。法律有自己的生命,需要从业者的热情与无私,需要年轻人的信仰。

《法律职业的精神》部分摘录

除专业著述外,我也不得不盛赞历史哲学等领域的魅力。读书的终极目的不是增加谈资,但人文与社会的话题有时确实更能引起共鸣。了解历史人物的所思所为,是我应对现实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一方面,异时异地的人与事将我从生活的琐碎与平庸中短暂解放出来,我的身体在阅读时得到放松,心灵则变得充盈。另一方面,我对人生的疑惑在阅读中得到解答。

认为“人生五十年,如梦亦如幻”?青史留名当见“三不朽”,古今中外亦有许多名家探讨应当过怎样的人生。感到“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读阮籍悲哭、李东阳忍辱,读“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人竞春兰笑秋菊,天教明月伴长庚”,我现实中的烦恼惆怅尽皆散去,心中惟余激荡不已。有何孤独困苦可言?先人不仅早有思考和例证,甚至我的问题本身,他们也曾自己提出。于是读书时,这些已经逝去或者与我远隔千里的灵魂像与我对坐——他们不能回答“这道题怎么解”、“我该做何种选择”的具体问题,但他们已将名为“经验”的宝贵财富毫无保留地赠予,指引我学习、思考,走出自己的路来。

2022年8月25日摄于国家图书馆

读书,无论读法学、社会学、天体物理学,都是在为未能行万里路者提供间接经验的补足。我们最终都在书中找到自己,我们所拥有的,不只是水中云月一般缥缈的“感受”,而是切实构建起知识殿堂的砖瓦、灯盏和书册。各学科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我们在增加对世界的了解的同时,形成并完善自己的思维判断与处事准则,又或者说,从中重新找到自我。培根在《谈读书》中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大抵如是。

如果一个人从未读书,或许这一生也可以过得快乐。但倘若有人读过一两本,并发觉其中引人入胜的奥秘,那他们绝不舍得止步于此,而将终身与书为伴。我不能说这是高尚的生活,但至少在我看来,这是幸福的生活。愿各位不辜负精神的宝藏,享受这种幸福。

聂凡的推荐书目:

1.《风流去》(鲍鹏山)

推荐语:每篇文章都是一种人生,揭开宏大时代的一角。尖锐并幽默,包容且温情,此书或可为历史引路人。

2.《美的历程》(李泽厚)

推荐语:李泽厚先生以雄浑雅致的文句将中国美学史徐徐道来,串起历史、哲学与社会,就像千年美学在身边缓缓流淌。

3.《为什么》(【美】查尔斯·蒂利)

推荐语:本书审视日常给出的理由及这些理由如何给定,让读者在生动的事例中思考自己与社会关系。

4.《法律的正当程序》(【英】丹宁勋爵)

推荐语:初读时沉浸于有趣的案件,再读便开始思索此中制度变迁与其背后法律人的思辨、创造与坚持。看完这本书,读者必会对“正当程序”乃至法律人本身有更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