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人说封面.jpg

编者按: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时代呼唤新人,提出新的要求,人大研究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自觉将理论结合实际,发挥专业所长,服务国家所需,走基层、进田野、学思想、强党性,收获良多,感悟颇深。

“时代新人·说”专栏第二十二期,推出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专业博士研究生张健培的文章《将心比心,在基层田野讲好中国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过去的五年里,我们看到,无论是众志成城的脱贫攻坚,还是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基层始终是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阵地,也是影响人民幸福的关键场域。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作为一名人民大学的研究生,我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嘱托,结合自身学科背景与专业方向,在去年暑假参与了2022年“理解中国”学术实训计划,以“五社联动”为调研主题,扎根基层田野,体验基层工作之实,聆听基层干部之声,洞悉基层治理之律。


初入田野,诸事不顺

在开启调研之旅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会是有史以来自己面临的最艰苦的田野调查。四年前,我曾拜访过调研单位(一个区级社会组织),与相关工作人员开展了一次访谈交流,之后也有不间断的线上交流,初步建立了友好联系。去年,我打算深入调研“五社联动”情况,希望能够与调研单位开展深度访谈,却意外地遭到拒绝,对方给出的理由是“因特殊原因,不方便接受学生调研”。事后,我曾多次真诚与调研单位沟通,但还是无法获得“入场”机会。无奈之下,我转向区民政局,试图从政府部门打破僵局,然而却被“因工作安排,相关干部下沉基层,无法接受调研”的理由拒绝,这也宣告着再次田野进场的失败。可以说,上述调研单位是本次田野调查的核心对象,没有获取进场机会意味着项目有可能面临“终结”风险。

不屈不挠,转变策略

区级调研单位的婉拒代表了自上而下的调查路径已失效。经过数天调整,我改变了调研策略,选择自下而上的方式,把目光转移到更为广阔的基层地区,试图通过扎根基层地区,了解“五社联动”的实施情况,最终尝试通过基层干部联系区级调研单位的方式,努力争取再入场的机会。

自下而上的进场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甚至说难度更大。虽身在家乡,除了会说一口流利的粤语之外,其余我深感无力,调研遇到更大的挑战。为减少调研成本,我锁定了家附近的几个乡镇街道,通过朋友打探、官微浏览等渠道获取联系方式,初步列出了有可能进场的调研单位。接下来就是做足功课,厚着脸皮,拿出真诚,争取得到与基层干部访谈的机会。联系过程中虽有部分对象拒绝了我的访谈,但也有一些访谈对象欣然同意,甚至愿意向我推荐调研对象。于是,我通过来之不易的“滚雪球”机会,成功走访了5个街道/乡镇,约10个社区。

苦尽甘来,终有收获

基于小范围的走访,我从基层地区初步掌握了“五社联动”的实施情况,为接下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践认知。可喜的是,在调研过程中,我结识了一些基层干部,成为了朋友,他们表示愿意以后常交流。其中,有一位街道干部帮我联系了区民政局相关干部,经民政局引荐,我成功获取到区级社会组织的学习机会,让我重新回到了“原点”。面对来之不易的机会,我总结了调研资料,重新列好访谈提纲,与对方的秘书长开展了一次深度访谈。秘书长介绍了“五社联动”的“前世今生”,向我提供了宏观上的结构认知。期间,她结合我调研发现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我的提问表示认可。访谈结束后,她询问我能否把之后成文的调研报告提交给单位。借此机会,我写了一份简要的“政策内参”,把接近两个月的所观、所闻、所悟进行凝练。万万没想到,最终提交的报告被采纳了。

虽说这次调研之旅充满了艰辛,但却是这份艰辛让我走向了基层田野,从中感受基层干部的敬业,基层工作的不易,并与他们成为了朋友。恰是这份艰辛,让我形成了经验质感,提升了与秘书长的访谈质量,获取对方的信任与认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或许正是凭借百折不挠的精神,真诚友好的态度,敢于躬行的作风,做好调查研究基本功,让本次调研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

正如周飞舟老师所言,“田野调查要将心比心,只有研究者将自己的心融入被调查者的心,倾心、尽心地感受被调查者的心,才能以情絜情、心领神会,而由此得到的社会学认识,是真正符合被调查者所思所想、所感所愿的社会学认识,是真正的属于人民的社会学。”我想正是这份将心比心,让我能够在基层田野中感受被调查者的真心,用自己所学知识,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一份青春力量。这也坚定了我继续用脚丈量祖国大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信心。


(编辑:张梦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