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财政金融学院已经八载寒暑,已经熟稔老一辈学者们呕心沥血构创中国理论、编制本土教材的故事,黄达、陈共等诸位老先生的成就也如雷贯耳。和同学们时常听到师长们“能够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漫步”的殷切期待,我却总是当作“学贯中西”或“学识渊博”的同义词、视为对后辈的朴素勉励,感叹一下自惭形秽罢了。

在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年4月25日来中国人民大学考察、发表重要讲话之后,我内心隐约觉得财政金融的“人大学派”大抵是筚路蓝缕者红色基因的传承,是踔厉奋进者建设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努力。但是我仍有疑惑,不好意思出口询问,所以这问题只能在心中盘旋良久:为什么要殚心竭虑地建设同时强调人大特色和国际视野的财政金融学科呢?

在半个月前我通读二十大报告内容时,这个问题的答案才不期而至,跳入我的脑海。解题钥匙就在第二部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之中: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理论,是逻辑铁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就是说,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不能背诵和重复结论,而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给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就是说,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总结,也是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前辈学者代代践行的真实写照。我不由感慨,国际视野和人大特色,原来如此,原来在此:

国际视野是接近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良好帮助。作为中国的财政金融学科的研究者,我们理应探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寻求对经济金融运转的科学描述,不断地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而提升国际性的努力,是为了在国际交流与相互学习中寻求财政金融学科的普遍真理,是为了在全世界的广阔舞台和繁多经验中探索社会科学的一般规律,是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穷究前提与结论的不懈奋斗。

人大特色的财政金融学科,乃至于中国特色的财政金融学科,则有着两方面的含义:扎根于中国具体实际的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准则。

若要构建使用财政金融理论指导、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因为现有财政金融理论映射到实际时可能有层出不穷的潜藏假设,而中国的具体实践未必符合这些前提假设,所以推导出的结论与前提假设一并需要中国学者的审视。又因为大多财政金融理论是以少数欧美国家作为蓝本建立的,所以前提条件与中国实际不完全相同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针对这一情况,财政金融学院老一辈学者传承至今的、立足中国实践的中国特色财政金融理论体系,逐步形成了中国自主的财政金融知识体系,既担负起了回答中国财政金融问题的庄严历史责任,又反映出对待财政金融学科的严谨治学态度。

若要秉持中国人民大学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的崇高使命,就必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中国人民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等优秀社会观和道德观。我们根植历史文化沃土,才能在财政金融研究中分清表里:寻觅股票因子的超额收益为表,优化市场定价效率,使得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为里;计算经济模型中的无谓损失为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里;估计各类理论中的弹性和乘数为表,推动政策选择与协调,提高社会福利与人民生活水平为里。如果牢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准则,那么学科体系的构建就更能够在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取得好的成果。

总之,具备国际视野是交流与学习的通途,是寻求财政金融学科一般规律的过程积累;立足中国实践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必然要求,是理论应用的必然前提;融通中华优秀文化是价值判断,是阐述知识的方向。如此坚持,才能回答中国财政金融领域的问题,使中国财政金融理论屹立世界学术之林,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这时,我才明白人民大学的前辈们是在科研道路上勇毅前行的涓流,将自己的人生汇聚至中国特色财政金融学科建设的江河,直至加入民族复兴与人类解放的伟大浪潮。我理解的各位先行者对后辈的期许,也不再只是知识才学,而是青年学生寻求真理的坚定纯粹,是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是助力民族复兴巍巍巨轮乘风波浪的煌煌使命。

(文字: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唐火青)

(编辑:杨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