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权舆到夏花烂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准备了许久的毕业论文已经提交,研究生生涯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致谢”总是毕业论文中最能够吐露心声的部分,它是一个阶段的落款,也是全新生活的起点,为飞逝的研究生时光写下记录的注脚。它或严肃理性、或活泼有趣、或深情浪漫,但不变的是真挚的情感抒发。

2023年毕业季,人大研工策划“我的毕业致谢”专栏,邀请人大研究生学子分享你们在论文致谢中写下的初心、热爱、梦想、坚持与感谢。


张予晗

2020级

历史学院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

硕士研究生

IMG_5777.JPGIMG_5777.JPGIMG_5777.JPG

经过一番跋涉,终于到了这个部分的写作。这里的很多文字都来自于我过去一年中情绪翻涌时的随时记录,我想尽量用这篇不需要引用任何观点,可以任我自由发挥的随笔留住我最真挚的时光。

论文开始于一片混沌之中,带着最差的状态,我独自一人经过两天的辗转,一路向西来到了南佐遗址,黄土高原深深震撼着我,广阔的田野也让我焕然。毫无疑问,在南佐的日子是我硕士三年里最快乐的一段时间。

IMG_5778.JPG

黄土高原上的落日(2022年夏)

我的论文开始于南佐,临行前,论文在与我的导师韩建业老师的讨论下已有了大致的方向,但具体题目的定夺仍需我继续思考,过程也经历了一些波折,幸而有身边师兄和同门的帮助:在我思路混乱又面临时间紧张的困境中,李小龙师兄及时为寝食不安的我指点了方向,帮助我最终确定了题目并将思路梳理清楚,那晚的谈话后我终于拨开了眼前的迷雾,看到了这条路的开始。我的同门张镪也一次又一次在准备自己开题的忙碌中抽出时间与我讨论,出谋划策,让我保持冷静和稳定,他是我那段日子的“精神支柱”,有他在真的格外安心,谢谢my best friend(南佐限定版)。谢谢我最好的师兄张小宁,他常常像我的“小导师”,在学习上时常督促我,在工作以及找工作上给我指点和建议,在生活中也给予我温暖与照顾,虽然因为我的怯懦,在四年前失去了和师兄认识的机会,但所幸师兄还一直记得,我在与往事碰面的那天晚上重新拾回了一些勇气,隐约中也好像开始找回丢在四年前的自己。谢谢陇东学院的何苗苗同学在那段时间里的日夜陪伴,也祝她今年毕业快乐。

韩老师在开题之时即指出我思路的问题,只不过愚拙的我反应了很长时间,才在之后逐渐深入的学习中理解了老师当时的建议。韩老师是我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习上的领路人,他是位严师,在学习上一直对我们要求严格,研一每一次上课时我都很紧张,现在回想每一次绞尽脑汁地提问,都是有力的学术训练,那样的经历过多少都会有所受益。他常常给予我们鼓励与支持,研二时我受到鼓舞勇敢地向论坛投了稿,论坛虽因疫情取消,但这一次准备中的练习为我之后的论文写作之路铺上了一块关键的砖石。研二的暑假,也是在韩老师的帮助下,我才得以到四台遗址进行实习,进而对毕业论文的材料有了更好的认识。韩老师对我们也不乏生活上的开解和引导,他严厉的外表下包裹着温柔,有时候他虽不能够在我们身边,在线上会议和电话中仍对我们给予了极大的温情,那是寒冬里为数不多的融融暖意。韩老师也有让我保持清醒的智慧,在论文修改的过程中,他告诉我“精益求精”,在答辩后终于松弛的日子里,他不忘叮嘱我未来要好好工作。谢谢他这三年的教导与关照,尽管我没有成为一个多么优秀的学生,但仍希望他能为我有小小的成长感到一丝欣慰,那我们就都没有辜负这样的时光和师生一场。

IMG_5779.JPG张予晗与导师韩建业教授

本文的写作还要感谢陈胜前老师,研一时,我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受到颇多启发,论文的选题也是在他的论文写作课上开始萌芽,确定题目后,陈老师不仅在开题中提出多项建议,更在我实际写作迷茫之时对我及时点拨,从宏观上帮助我明确论文的中心观点,使我能够在写作中对论文方向有所把控,论文完成后他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我很惭愧地没有将修改都落实,不过我也原谅自己,因为尽善尽美是追求方向但不是能够到达的彼岸。其实有天我猛地回想起,研究生复试时陈老师向我提出问题,命运可能在那个时候就种下了一颗种子,而我在这三年里有幸让种子发了芽,然后守护它一点点长大。同时也感谢吕学明、曹斌老师在开题时指点,感谢仪明洁、王涛老师在论文评阅以及魏坚、丛德新、董新林、任冠、达吾力江老师在答辩中对我的肯定与建议。

IMG_5780.JPG张予晗在论文答辩中

特别地,感谢我本科的学妹李一凡。认识李一凡快要六年了,这六年里的每一天我们都能跨越空间的限制,鲜活地陪伴在彼此身边,从未离开过,这是我目前生命里关于友谊的奇迹。谢谢她的存在,没有再多的话语,未来的路我们还要继续这么走下去。

感谢宿舍与我一墙之隔的邹金丽,在学习和生活中与我相互扶持和鼓励,一起在图书馆和立德学习的日子真是我研究生时代很美好的一段时光,尽管我们有着不同的专业方向和不同的研究思路,我们仍可以讨论和分享各自的想法。谢谢她在我论文写作之中一次次为我加油,叫醒焦虑内耗的我,鼓励我沉浸写作。希望她在未来更加忙碌的博士学业中保持我们相熟的那个夏天里的热爱,继续有趣和甜蜜地生活。

IMG_5781.JPG张予晗和邹金丽

感谢我高中的好朋友、我的同桌周子暄,她在繁忙的学业中仍抽出时间为我阅览北大的学位论文提供帮助,为我的论文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支撑。谢谢她在2023年五月的最后一天仍在我身边,和我一起实现2016年和2020年的愿望。在我们认识即将十年之际,祝我们友谊长存!

IMG_5782.JPG张予晗和周子暄

同样也感谢于柏川师兄在文献上给予的很大帮助!感谢我的师妹李辰辉和师弟赵依凡,他们始终坚定地支持我,为我加油,无论是一起在工地、在学校的短暂共存中,还是相隔遥远的常态里,他们总是温暖地陪伴在我身边,在我需要的时候随时出现随时连线。我的这趟旅程即将抵达终点,祝他们接下来的一年能走得比我多几分从容,拥有一个属于他们的完美盛夏。

IMG_5783.JPG张予晗和李辰辉、赵依凡在考古工地傍晚的剪影

感谢我的师姐姬鹏雅,在工地忙碌的工作之余还抽出时间为我逐字句批改论文,虽然跟她只有短短几个小时的面对面相处,但她像一位与我早已相熟的旧友,我们推开面前仅能阻挡视线的那道门,看到对方后便再没有其他阻隔。祝她回归校园后能重新感受美好,秋天见。

感谢我的母校安徽大学,她带我走入考古的世界,并让我遇到了陪我同行的师友,我永远感激。吴卫红老师是我田野考古的启蒙老师,更是我一位年长的朋友,他始终关注着我和同学们,从不吝指教、赞美与祝福。本科室友晁蓉蓉虽与我一南一北分隔两地,但她也经常和我讨论分享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甚至在自己答辩前夕还认真阅读我的论文并提出了不少细节上的意见。常欣、周夕航、王寅等同学以及王雨婷学妹也一直与我联络,都是我家人般的存在。谢谢大家给我坚持至此的底气。

谢谢人大,我的第二母校,她给我更好的资源和条件,帮助我走得更远,这里的人也用没有缘由的善意教我去爱,让我保持温度。在人大求学的三年里去过不少地方,也遇见了很多人:和我们同一年来到人大的班主任王子奇老师,谢谢他对我们的关怀,也很荣幸能够与他互相见证对方的成长;2021年在吉仁台沟口遗址实习时阮秋荣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伊犁河谷的魅力,谢谢他在实习期间的指教,让我不止于做个听从指挥的实习生,而是学着带自己的思考和思路投入工作;2022年在四台遗址实习中赵战护、龚湛清、魏惠平、李军等诸位老师都很关照我,还有我的室友陶彦辰、王海燕、马哲三位姐姐与我互相陪伴,在坝上度过的这最后一个暑假我大概毕生难忘,谢谢大家。

感谢王维家先生的音乐创作和演唱,给予我无数平凡一天里的慰藉和平淡生活里的共鸣。这三年里虽未能“一期一会”,但你从未离开过我的生活——2021年夏天在新疆出差的某天,迎着晚上九点半的日落,行进在伊犁河谷的山间公路上,刚好播到一首《旅行家说》,我为你仿佛透过我的眼睛写下“去走上一座山吧/走在夕阳下”而惊呼;2022年在南佐遗址工作站的一个春日午后,你又唱起九年前参加校园歌唱比赛时唱过的《遥远的她》,它和我在甘肃的日夜一同成为我“生命里感动的回响”;2023年,去看一场“幼鸟指南”演唱会的念头,支撑我度过相对不那么容易的一段时间,我终于赴约,也依旧为“这闭上眼睛就拥有了一切的盛夏”热泪盈眶。想用你的“不易”在步入社会前夕勉励自己,不变赤子之心,不变一腔热情。

谢谢我的家人在我最暴躁的时候包容我的脾气,特别是我的母亲刘文琴女士,今年也是她的“毕业式”,祝福即将告别繁忙工作的她,能够享受退休生活,做个快乐健康的老太太。

硕士三年也是我的姥爷刘万金生病的三年,很遗憾这三年里我忙于学业和工作,未能多一点陪伴,2022年暑假更是因为实习的无缝衔接,没有在家多做停留,缺席了他生命里最后一个夏天,年后在我离家后两天他也只得在梦中与我告别,这是我心头无法抹去的遗憾,亦是我不能多做回想的痛。我想,一路守护我成长的他不能亲眼看到我完成学业、分享我的喜悦,也是他的遗憾。拙作是我交给学生时代的答卷,我也想以此缅怀我最好的姥爷,他永远是我和家人们的英雄,我们永远的骄傲。他的逝去虽未有鲸落之磅礴,但仍似将生命力注入为后代遮风挡雨的大树,撑起一片天。春风吹拂,枝叶轻舞,他在树的顶端无声地注视着树下的我们,送上最无私的祝福。

最后,谢谢自己,感谢自己没有放弃,每天努力地颅内运动,冥思苦想、殚精竭虑的一个又一个昼夜,尽力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某天深夜里突如其来的思想火花,于我是黑暗中的星火,我很感动我曾看到过。这项研究从概念到逐渐成文,我能感受到一个原本朦胧的东西被逐渐描摹出具体内容,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一个主创的角色,是很棒的事情,就算结果并未达到很成熟的高度,在经历中有了那么一些收获和感悟,也是不虚此行了。写论文的时间是仓促和紧张的,我来不及欣赏这个本应被深深纪念的美丽春天,只记得每天走向教室的路上紫藤花开得热烈,浓浓的幽香勾摄着我的每一寸渴望,转身之后却已匆匆向夏日奔赴。

时光飞逝,这三年中我被内外的烦恼夹击,是一段低谷,多少有些蹉跎,想对最后三年的学生时代说声抱歉,但又觉得无需太过自责,只是人生中的一段,不能决定以后的我,我还年轻,或者说,只要我始终带着当下的这颗心,就会一直拥有做学生时这样年轻的生命力。所幸我们迎来了一个真正的春天,漫长寒冬积累的寒意仍要用十分的努力驱赶,不过我们始终拥有最宝贵的——“希望”。那么多艰难的日子都过去了,未来的每一天一定会比现在更好,祝我们都能带着当下拥有的这份希冀前行。

新石器时代考古充满了没有文字记录的魅力,不知怎么样的研究才能将古老的故事描摹出血肉,我理性的那面觉察到这将是一条永无正确答案的路,如果问我为何追寻为何坚持,我暂时还没想好怎么回复。祝我在未来的路上找到答案,也找到自己。作别!

2023年6月10日

于立德楼&红一楼

(编辑:张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