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统计学科

王祎帆 统计学院2020级统计学博士生研究生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中国人民大学考察,对学校建设、学生发展提出了殷殷嘱托,总书记指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其中关键在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而非单纯的“世界一流”。作为统计学专业的一名博士生,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科中的“中国特色”“中国理论”,是成为“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

统计学给人的感觉似乎很偏数学,但其本身是基于数据的学科,这就意味着统计学本身具有“扎根中国大地”的基础,可以从数据方面解决很多中国特有的问题。例如由于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需要在抽样调查上下足功夫;又比如中国很多宏观经济数据更新频率较慢,需要发展增频方法或混频模型。此外,在大数据时代,统计学在交叉科学、政府监管等很多方面的发展可以进一步丰富其“中国特色”的元素。

总的而言,统计学科可以被分为注重数理模型推导的数理统计与注重模型应用的应用统计。然而,由于学界普遍公认的学术顶刊以数理为主,故近年来统计学科内普遍对数理的重视程度高于应用,大量从事数理研究工作的博士生对数据本身的理解不足,并且仅对文章所使用的数据有了解,对其他领域的数据则知之甚少。事实上,数理与应用是紧密而不可分的,应用需求会带动模型创新,模型创新又会带来新的应用场景,加深对各类数据的接触、理解,对本身数理研究有百利而无一害。

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高质量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增强统计学科中的“中国特色”。为此,我认为需要从数据入手,从教学入手。首先,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在很多高校具有各类本科生实践项目,但研究生的实践项目相对较少。然而,作为在科研、应用一线的研究生们,甚至是教师们,最需要了解中国目前各个方面的现状,只有亲身感受,才能对中国目前各类数据存在的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才能更有利于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其次,需要加强学生对数据、模型背后社会问题的解读能力。数理模型应用于实际数据上才能产生价值,这样的价值不仅仅存在于模型精确程度,更体现在模型结果对社会的影响。很多时候统计模型上微小的疏忽会造成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被大数据“绑架”的外卖小哥、因品控不严造成的各种危机。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加强其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情怀,从而帮助其正确地看待数据、合理地建立模型,让统计学能够真正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最后,需要加强国内统计学期刊的建设力度。尽管近年来研究中国问题的文章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依旧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一些开创性的“中国理论”需要有更多渠道去发表,给研究者以激励。目前国内统计学相关的优秀刊物还远远不够,应加强相应刊物建设力度,将更多“中国理论”向世界传播。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一系列重要论述的精髓,在北大、清华、人大,总书记对这一要求不断进行强调。无论是大学还是学科建设,“扎根中国大地”都是不变的要求。观国家之发展,才能创国家之所需,统计学科作为大数据时代具有重要价值的学科,相关高校及学院应加强学生乃至从业者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能力,更好地发挥解决中国问题的本领,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统计学科、努力培养一代代真正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