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代为观照,将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申林灵 社会与人口学院2019级人类学博士生

2022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坚持实践性原则是新时代青年成长的重点原则。青年学生要积极勇跃展现自身优势,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在已有经验的总结与掌握下,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为一名人类学专业的博士生,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下学习、成长,理应树立世界视野,始终把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广泛开展田野工作,在社会调查中察民之所想,关民之所切,我们要为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努力,真正做到扎根中国大地做文章。

2019年9月,我开始博士阶段的学习,同时进入北京某医院开展博士论文的田野工作,也开启了我在医院病房的调研长征。我主要关注老龄化趋势及癌症高发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社会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如何面对死亡等议题。从方法论上来讲,人类学擅长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田野工作等方法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与研究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对研究对象形成客观的认识和理解,试图实现从研究者个体经历到公共知识的可能性。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石就是经验,经验就是亲身经历对社会现象的感知,并由此获得相应社会事实。截至目前,我博士论文的调研工作仍在继续,现已持续近3年,累计田野笔记80余万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我想,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和实践正是对习总书记殷殷嘱托的有力践行。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体现了党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先进性和超越性,既符合所处时代的社会需要,又发挥着引领社会的作用。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要求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者时刻保持文化自觉,继承民族优良传统的同时,肩负起当下时代赋予的重任,积极弘扬时代精神。

本世纪初,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论”,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文化是一个宽泛的定义,广义上而言,文化事关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大计。这意味着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对自身及其所处社会有着清醒、全面而客观的文化认识、反思和审视,所谓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环境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面对当下的国际国内形势,新时代青年应当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面对挑战,迎难而上,勇于探索与创新,把自我发展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洪流之中。

以时代为观照,行走在田野,将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将一直是我学术道路与人生规划的不懈追求和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