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时代嘱托下,2022年8月,我校分别来自历史学院、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信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黄炯芮、闫芸、王大为、李容冰、胡昊五位同学组成中国人民大学“理解中国”学术实践团前往江西省文化名县进贤县,展开“以文兴业,产城人文——以江西文港镇为例的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探究”为专题的调研活动,进一步探索乡村建设行动的实践路径与现实情况。团队通过与政府部门及当地民众沟通访谈,走访考察文化产业建设基地与相关企业等形式,着重分析了当地产业文化禀赋现状,深入了解了文港贯彻“乡村振兴、文化强镇”的实践探索,对如何去粗取精、吐故纳新,创新性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结合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适应时代发展所需,激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潜力。
名臣故里,毛笔之乡
文港镇于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是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的故里,是临川文化、抚河文化的发祥地,是贤臣能人汇集之所,亦是毛笔文化盛行之地,2021年,文港毛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文港镇将以“二晏”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以毛笔文化为代表的产业文化、以毛笔工艺制为精髓的工匠文化作为特色文化产业布局的主要构成,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优势特点,因此,这三点亦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
基于对文港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初步了解,实践团成员首先来到进贤县政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文港镇政府进行调研交流,围绕历史、人文、文化、旅游及相关政策等内容展开资料查阅与深入访谈,获取了全面细致、贴合实际的一手资料。结合前期的文献收集和整理,实践团对于文港文旅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路径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为后期调研奠定了良好基础。
产区牵头,以“笔”促兴
初步了解文港文旅产业的基本情况后,实践团随即来到了特色文化街区及创意产业园区,该园区依托特色鲜明的“二晏”文化、毛笔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打造了具有文港特色的地域文化标识。在参观毛笔文化博物馆等多个文化交融的特色景点后,团队成员了解到文港镇在内部打造自身的同时也积极对外着力,搭建毛笔文化交流展示平台,进而进一步提升文港毛笔的外部影响力和知名度,以期推进文港文化园区的创新、创业、创意发展,最终引领毛笔文化产业深入持久发展。
建构市场,激发潜力
实践团来到中国文房四宝交易市场继续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学习文港镇实现从传统产业专业镇向现代特色小镇转变的特色方式。总体来看,文港主要通过三个路径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创新性发展——注重创新,积极推动产品种类多样化,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工艺创新和质量提升;电商换市,着力实现销售渠道多元化,发挥线上和线下等多元形式优势,加快释放消费市场潜力;传承技艺,高度重视人才培育多能化,力争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传承人队伍。
横向对比,寻求特色
实践团成员先后走访了进贤县李渡镇元代烧酒作坊遗址、温圳镇杨溪李家村李瑞清故居、池溪乡畲族蓝家村等地,寻找文港镇在所属领域、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与特殊性,深入挖掘可用经验,为文港的文旅产业发展寻找新路。通过与进贤县县委书记和多位乡镇党委书记的对话座谈,我们更为清楚地知晓县域整体文化产业的规划路径、发展战略、预估前景等内容,也对比分析了各个乡镇之间资源禀赋和发展模式差异。同时,实践团还走进德文笔业等制笔企业,通过对比研究分析总结出文港镇文旅产业发展的独特之处,也为我们探究如何更好地营造“游晏殊故里、观古村风韵、品毛笔文化、赏名家字画、购精美文笔”的旅游品牌提供有力支撑。
纵向视野,回顾总结
调研最后,实践团系统梳理了文港镇发展过程中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政策思路,全面总结了当前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制度举措。基于历史与社会大背景,我们重新回顾归纳了实践调研之所得,交流分享了亲身经历之所感。
此次调研虽然短暂,但实践团成员收获颇多、受益匪浅。文港镇文旅融合发展虽未来可期,但任重道远,仍需进一步根据宏观规划和实际现状实现乡镇赋能,依靠传统历史脉络和现代市场机遇,研究提出一系列具有现实实践意义的可行性建议,我们也热切盼望文港镇能够成为文旅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模范典型,提升发展能力与水平,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以文兴业促进经济发展,激活小镇能量,绽放笔都新姿。
(编辑:殷知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