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的城市发展史上,2020年注定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发生在岁末年初的那场汹汹袭来的疫情已成为千万武汉人的集体记忆。2020年3月10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专赴湖北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并作出重要论断,“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必将通过打赢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再次被载入史册!”2020年3月10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湖北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充分肯定武汉人民为阻断疫情蔓延、为全国抗疫争取战略主动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未遇的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武汉市档案部门迎难而上、深入抗疫第一线,将各项疫情档案应收尽收、应归尽归,并推出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抗疫展,为武汉疫情集体记忆的书写、表达和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此为背景,2022年8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郭若涵、张丹和硕士研究生王兴广组成的“理解中国”学术实践团队赴湖北武汉开展以“参与式共建: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集体记忆建构策略”为主题的实践调研。
一、疫情档案应收尽收 应归尽归
8月8日上午,调研团队第一站来到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以下简称“市指挥部”),对负责疫情档案工作的有关人员进行线下访谈,了解疫情各项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与进馆情况,初步掌握其对疫情集体记忆建构的意义。按照事前拟定的提纲,调研团队和就读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许佳欣同学共同对负责疫情档案工作的有关人员开展细致访谈,对于武汉疫情档案的收集、征集与归档工作,档案馆在疫情集体记忆建构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等问题有了深刻认识。
通过访谈得知,武汉市档案馆先后派出2名业务骨干跟踪指导接收市指挥部各工作组档案资料,累计接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部署、协调调度、调研工作、会议会务材料等各类文书资料达28615件;在深入各定点救治医院、方舱医院、隔离点时,武汉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多方收集疫情救治过程所配备的辐照灭菌医用一次性防护服、隔离衣、呼吸器、中西药样品、援汉医疗队请战书集锦、救治与护理团队工作纪实汇集等实物档案499件;在职工干部下沉社区开展疫情防控的工作中,武汉市档案馆工作人员注重开展社区疫情资料收集工作,将261张社区工作者上门排查等照片、106件文书材料和1074份市指挥部社区疫情防控组文件材料全部接收进馆。武汉市档案馆通过全力保障各项疫情档案资料应收尽收、应归尽归,实现疫情档案收集工作的全面化、系统化,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后疫情时代开展集体记忆建构提供了最真实的资源基础。
二、武汉市档案馆:系统整合疫情档案资源 真实建构全民抗疫记忆
8月9日上午,调研团队第二站来到位于江岸区的武汉市档案馆。在工作人员的认真讲解下,调研团队参观了武汉市档案馆内以“英雄战疫”为主题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武汉保卫战专题展览,深刻感受到14亿多中国人民举国同心、团结抗疫的艰辛历程。
之后,调研团队与武汉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围绕访谈提纲进行了座谈,重点了解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武汉市档案馆开展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开发、利用,专题展览策划、举办,以及档案馆在集体记忆建构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及与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社会记忆机构应当形成的协同关系等问题。访谈发现,武汉市档案馆树立了新冠肺炎疫情档案资源的开放共享理念,为湖北省委省政府主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提供100余件馆藏珍贵档案资料并和湖北省档案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博物馆、长江日报等单位合作参与策展,同时积极配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开展与“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先生有关的重要疫情档案征集工作。
除此之外,调研团队还在8月8日下午、8月10日下午、8月16日下午、8月17日下午先后赴武汉市革命博物馆、武昌区档案馆、洪山区档案馆和硚口区档案馆,通过线下访谈与实地走访的形式,全面了解区级档案馆开展疫情档案管理与集体记忆建构的工作模式与亮点经验,以及博物馆、档案馆在开展疫情资料开发利用工作的差异之处与侧重点,为团队成员后续研究档案馆、博物馆等不同类型的社会记忆机构参与疫情集体记忆建构提供了可靠资料。
在调研上述单位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还通过赠送手写明信片和人大文创纪念品的形式,向接受访谈的工作人员表达了真诚感谢。
三、以知促行 以行促知 知行合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从不同视角纷纷总结了参与武汉之行的感悟与收获:
郭若涵:非常感谢学校这次提供的“理解中国”项目,让我们能够有机会深入武汉开展专业调研,从中审思档案学术理论与档案工作实践二者之间的差距,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科研大有裨益。此次项目聚焦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集体记忆建构,通过调研市指挥部、武汉市档案馆、武昌区档案馆等,我发现档案馆参与集体记忆建构最为显著的优势在于《档案法》赋予其齐全完整收集各类档案资源的法定职责。武汉市档案馆以新修订《档案法》和《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根本遵循,在确保疫情档案应收尽收、应归尽归的前提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全面征集社会大众形成的档案资料并深度开发,为建构丰富、多元、真切的武汉疫情集体记忆贡献了独特的档案力量。
张丹:这次武汉之行,最让我感动的当属武汉市档案馆内的疫情展览。此次展览由多家机构共同出力、联合举办,以时间为线,展现了武汉从初遇疫情危机到封城抗疫再到逐步解封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生动场面。这其中既包括与疫情防控工作相关的领导讲话、政策下达的宏观叙事,也包括各省医疗队、患者、志愿者、建设工人、一般市民等在内的微观叙事,纸质、视频、照片、实物等多种档案载体交织。从疫情这一视角,充分彰显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想,这就是“理解中国”的重要一环。
王兴广:通过实地走访与访谈,我认识到武汉市各级档案部门在新冠肺炎疫情档案管理开发方面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工作模式,也在疫情档案征集、专题档案展览中强调公众参与和个体叙事,为建构相对完整、真实立体的新冠肺炎疫情集体记忆贡献了档案力量。但通过走访武汉市革命博物馆、武汉市武昌区档案馆等单位,也引发了我的后续思考,即档案馆如何在图书馆、博物馆等其他社会记忆机构共同参与集体记忆建构的背景下突出自身独创性、规避资源同质性、扩大社会影响力是档案部门应当思考的关键命题,也是我参加此次调研的重要收获。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于实践中探寻真知,新冠肺炎疫情档案资源的多维整合是后疫情时代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存续抗疫记忆的重要基础,档案部门认真开展各项新冠肺炎疫情档案接收进馆后的开发、利用及宣传工作,将伟大抗疫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兼顾集体记忆建构的价值选择与叙事深化,在深化公众突发事件情感认同的过程中实现贯穿于过去、当下与未来的疫情集体记忆联结。
此次武汉之行,我们努力在档案视角下俯身观察疫情之下的每一种真实与行动。在今后,我们仍应深入思考,不断增强学术自觉与实践自觉,促进档案领域学术之光与实践之智相互映射,致力于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刻画全民抗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记忆图景贡献专业智慧与青春力量。
(编辑:盖丽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