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计划二期学员于4月2日集体学习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仝志辉老师关于“城乡社区治理一体化与差异化工作思路”的讲座。
集体学习之后,“治国理政”计划二期陕公星火队陕公组的学员将这一公共议题和各自研究兴趣结合起来,于4月17日以“数字乡村建设”为主题开展研讨会。研讨会以“数字乡村建设的战略意义、内涵理解与实践策略”为主题,分为“战略意义”“内涵理解”“实践策略”三个主题,每个主题由1位学员发言,2-3位学员点评,研讨内容充实、气氛热烈。
陕公组学员来自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统计学等多个专业,学员们从自身专业视角出发,围绕“数字逻辑-治理逻辑” “数字治理-人文治理”“农业生产的数字化-农业消费的数字化”等角度产生了许多富有价值的跨学科对话。研讨会结束后,学员将研讨要点整合为以下文章。
一、数字乡村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快“数字中国”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由于城乡“数字鸿沟”的存在,农村地区的数字化建设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与前提,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痛点和难点。从发展机会看,农村地区由于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难以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产业,错失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数字经济红利分配格局呈现出城市多、农村少的局面,这势必会进一步拉大本已存在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数字乡村的建设将有效提升农村的数字基础设施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全面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数字乡村建设是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二)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发展往往依赖种植业和传统旅游业,而数字乡村建设能提供新技术、新业态,为激活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具体而言,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有利于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有利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中关于数字乡村建设重点任务的部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相互契合的,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数字农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中,用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农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数字乡村的建设是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衍生的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是一种遵循以人为本、开放共享、整体协同的治理理念,以数字技术为工具,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进行数字化重塑的建设模式。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数字经济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加速推进。
二、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理解
数字乡村建设是在建设数字中国背景之下,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以数字技术为工具,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进行数字化重塑的建设模式,具体表现为因地制宜发展高质量乡村经济、构建更加智能厚重的乡村文化、助推绿色低碳可循环乡村环境以及实践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的乡村治理。需要指出的是,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为主要驱动力,但并不仅限于技术运用,还包括数字乡村治理理念、数字乡村制度规范、数字乡村组织网络等内涵,是一项涉及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城乡信息化融合、农村产业、生态、乡风、治理和生活等内容的系统性工程。
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移动网络、宽带网络、物联网等信息网络基础建设,以及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包括数据中心建设、平台建设及数据安全保障工作。
在基础建设工作得到保障后,数字乡村建设具体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开展:第一,数字农业建设,数字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带动乡村全产业链条的数字化升级,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第二,数字文化传承,数字化手段可以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创新,有利于乡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第三,数字生态环境保护,数字技术可以推进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监测、预警和治理,有助于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第四,数字乡村治理,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利用有利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从协同理论(Synergetics)来看,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内部存在非常多的差异性,具有巨大的协同潜力。但数字乡村建设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困境。随着城市中心地位的强化,农村日益面临边缘化、空心化、内卷化等问题。在此进程中,外源式发展模式被广泛运用于农村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即通过外部力量介入刺激农村发展。传统外缘式思路带来的可能是农村缺少“造血”的能力,乡村数字建设陷入高度依赖外部主体的困境,甚至进一步落入数字平台建设重投入、轻产出,基础设施建好后使用率不高,数字乡村建设成为形式主义等方面的困境。因此,我们需要注意发展农村的内生力量,提升“人”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的互动,立足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培育本土居民的乡村建设理念认同与角色认同。
三、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策略
(一)重视农业全链条的数字化
农业的全链条数字化有助于乡村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在实践过程中,首先要持续关注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乡村网络覆盖,推动提速降费服务等方向持续用力,在基础条件较好的乡村应该优先布局5G基础站、云计算等现代农业数字基础设施,以期创造良好的产业转型升级环境。其次,要加快新兴信息技术智能设备的应用,重点支持智慧农业相关核心技术的攻关,开发农业生产精准作业与远程管控等智能化装备,助推乡村智能化发展。其三,加强农产品的流通数字化转型,要充分运用现今数字技术,提升乡村农产品附加值,提升流通效率。要加快培育一批能够用好流通数字技术的企业,帮助农产品流通形成完备的生态体系。在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综合信息平台上,政府与平台企业要担当主体责任,帮扶中小企业,打通数字技术在农产品各环节的技术应用,形成流通链条。
(二)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基层治理变革
迈入新时期,数字化在乡村治理共同体所呈现出来的治理结构扁平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资源共享化、治理价值再生产化、治理工具数字化等一系列鲜明的时代特征需要将数字治理理念、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融入乡村建设中来。
在治理理念方面,要转变传统治理思维,强化数字治理理念,吸引数字技术人才;在治理能力方面,要加快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信息共享平台;在治理方式方面,要加快完善数字乡村建设的制度规范,结合当地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推进基层治理数字化的具体实施细则,同时要明确数字信息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权责关系,避免职责纠纷的发生。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构建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走向。将多元数字治理手段置于乡村社会各个领域,可增强工作统筹力、组织覆盖力和管理智治力,这有助于实现横向功能扩展与纵向权力延伸双轮驱动,推进社会公共资源向乡村倾斜,实现成果共享、发展共赢。
(三)数字乡村应嵌入农民日常生活
通常而言,乡村教育、乡村医疗、乡村社会保障等维度既是重要的民生话题,又是亟需数字乡村建设战略惠及的主要抓手。如数字乡村建设要尽力推进乡村各阶段教育水平进步,通过城市同步课堂、教师远程研修、名师精品课等形式,为家庭教育普及先进育儿理念,为学校教育推进资源均等化进程;数字乡村建设要推进乡村医疗现代化,将农村人口的医疗档案或健康数据纳入全省或更高水平的医疗数据平台,推送精准健康服务、引入远程医疗资源或提供帮扶医护培训等;数字乡村建设要为乡村社会保障添砖加瓦,因城乡人口单向流动趋向明显,留守老人或其他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以养老或其他帮扶服务信息平台为基础,推进保障业务一站式办理,健全帮扶数据记录形成规范档案。
总的来说,数字乡村建设应做到与生活点滴有效衔接,在服务民生的同时注重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从而贯彻该战略制定的初心使命。
陕公组学员研讨会合影
研讨报告分工情况:
(编辑:朱小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