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计划二期学员于3月29日集体学习了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文钊老师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超大城市治理创新——以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为例”的研究成果。4月2日,学员们线上共同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仝志辉老师关于“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异同与工作思路”的讲座。
集体学习后,“治国理政”计划第二期“陕公星火队”星火组的学员进行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讨会,以两次讲座内容为发散点,从不同角度出发结合各自学科背景交流了学习感悟心得。研讨由两个专题组成,分别是:“对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效能路径的整体思考”,以及“人工智能与数字化赋能城乡治理”。本期聚焦第二个专题展开。
专题二
人工智能与数字化
赋能城乡治理
伴随数字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应用愈发受到重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城乡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大机遇,能否善用信息技术直接关乎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成效。在专题一总结城乡社区治理效能提升路径的基础上,“治国理政”二期“陕公星火队”星火组学员聚焦城乡社区治理的数字化、智慧化问题,着重分析了新技术应用的前景与挑战。
01
数字化技术在城乡治理中的应用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发展,数字中国、智慧政府的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在城市治理方面,数字化和智慧化技术可以实现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数字化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空间信息技术等手段,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加精细的数据支撑,从而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管理,例如城市交通的智慧化、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等。数字化城市管理则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城市治理进行全面监控和数据化管理,例如城市安全防范、环境保护、市场监管、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等。
在乡村治理方面,数字化和智慧化技术可以实现乡村规划、农业生产以及乡村管理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数字化乡村规划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空间信息技术等手段,为乡村规划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撑,从而使乡村规划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数字化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管理,例如土地利用率的监测、农业机械的智能化管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监控等。数字化乡村管理则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乡村治理进行全面监控和数据化管理,例如乡村安全防范、环境保护、乡村卫生等。
02
AI如何赋能城市治理智慧化
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技术与制度创新相融合,中国城市治理经历了两次范式变革:信息化赋能产生了网格化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当前的智能化技术赋能正在孕育全周期、智慧化的城市治理新模式。人工智能为底层技术的图像声音识别、决策模型等正在为城市生命体征监测、城市问题发现与处理提供前所未有的能力支撑。如何运用数据驱动,AI赋能城市治理智慧化,值得探究。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理念-制度-技术”相贯通的治理架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构建包容新技术、新挑战的制度体系。面向智能社会前景,以整体政府、开放政府作为设计城市治理架构的基本方向,做好开放数据、开放场景的谋划,重塑城市治理业务流程。以问题导向、场景导向作为应用先进技术的基本取向,不断探索运用新技术手段应对新问题。
第二,发挥技术与管理的组合效应,提升城市治理的“规模化敏捷”能力。新技术将极大地为城市治理“赋能”,城市治理也需要探索数字时代的治理策略与方法论,像商业领域那样走向“规模化敏捷”,即:能够在紧迫的约束下突破路径依赖,协同应对难解问题。这一方面需要城市领导者提升技术素养,提升智能时代的治理本领;另一方面也要鼓励优秀的城市治理者更多地充当“产品经理”,帮助技术端更好理解治理原则与场景,将其内化到产品的业务逻辑和算法之中,让政务服务更加便利化。
第三,拓展新安全观,系统部署云端城市的数据安全、运行安全。一方面,关注数据与信息本身的安全,特别是公共信息、隐私数据的安全。另一方面,伴随着物联网的逐步普及,数字孪生城市的深入,云端城市对物理城市的映射与指挥将会持续深化,若相关数据、算法如果遭受入侵和篡改,将可能对城市交通、安全、环境等带来灾难性影响,为此必须在法治、技术等方面未雨绸缪,做出综合部署。
03
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
美国OpenAI公司的大语言模型ChatGPT从去年底开始爆火,其使用简化了用户工作流程,提升了用户工作效率,在国内也掀起了研发浪潮,百度在2023年3月推出了“文心一言”,阿里云在2023年4月推出 “通义千问”, 华为也推出了“盘古”大模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务院多次在“十四五”规划中涉及发展“数字经济”,力求建设“数字中国”。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不论是从国家安全角度,还是从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角度来看,研发出中国自己的大预言模型都有着重大意义。但目前国内大语言模型与ChatGPT仍存在较大差距。国内训练大语言模型的困难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算力、安全与数据。
算力:算力的来源是芯片。在美国主导的“芯片封锁”法案下,中国很难从国外进口先进的芯片以提高算力。国内多家硬件厂商正在加紧研发,缩小与当下最先进芯片的差距。
安全:城市治理智慧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复杂的决策流程且可能涉及机密信息。在传统的治理模式中,敏感的信息需要销毁以防止泄露于公众。大语言模型是一个黑盒,我们很难灵活地让大语言模型特意遗忘掉某些内容。因此研究人员需要设计更好的算法,让大语言模型能有效保护或销毁机密信息。
数据:大语言模型是在大语料库上通过大规模预训练参数得到的,因此语料库的质量决定了模型的表现。ChatGPT是在广大的中文语料库上训练的,而为了更好地让模型服务于国家和城市治理,我们需要让模型充分学习历年以来的执政理念和施行政策,以更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贡献。
04
AI在应用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面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带来的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如何应用AI健全接诉即办配套制度,乃至赋能城市治理智慧化,还需注意一些潜在风险。
第一,信息安全方面,GPT在多轮交互的过程中有可能掌握用户的全部信息,同时GPT使用的是开源数据,政府内部工作中,不能直接使用国外的 GPT 大脑,因为这个过程中要把很多的数据透露给GPT,就会有数据泄露的问题。掌握核心技术、紧跟前沿走势,提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向城市治理现代化演进的先决条件。需要发展硬件技术,建设“新基建”,保障信息安全。
第二,如何设定符合中国特色的模型,适用于中国城市治理的应用。解决好技术治理与传统管理的矛盾,及时防止和杜绝技术治理带来的技术官僚化等问题;解决好统一规划与个性发展的矛盾,考虑不同地区禀赋与当地文化特色、不同城市的治理重点和难度,需要因地制宜调整AI技术应用,实现由传统城市管理向智慧城市发展、由智慧城市向城市治理现代化演进的逐级跃迁。
第三,防止技术异化为权力,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提出,要防止技术异化为权力,或者自觉、不自觉地扩大不应有的给治理机关的权力。也就是说,AI应该能够针对具体的应用主体和场景,能够让不同的应用主体有不同的法律赋权,在不同的场景下实施权力。借助行政改革手段,强力破解制度壁垒和权力制约,努力构建权力均衡、利益优化、资源共享的整合机制和发展环境。
05
基层单位数字化面临的困难
第一,技术门槛较高。数字化和智慧化设备技术通常比较复杂,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而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可能有限,需要一定的培训和学习才能掌握相关技术。
第二,设备成本较高,存在兼容性问题。数字化和智慧化设备成本相对较高,对于财政预算紧张的基层单位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同时数字化和智慧化设备的生产厂家和型号众多,有些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不强,可能会导致设备之间无法互通或者数据传输出现错误。
第三,数据隐私和安全风险以及数据共享、数据准确度问题。首先,数字化和智慧化设备产生大量数据,如果这些数据被滥用或泄露,可能会带来很大的隐私和安全风险。因此,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数字化和智慧化设备所生成的数据和信息可能存在分散、重复和缺失的情况,形成信息孤岛。这会影响城乡治理部门对全局的把握和决策,需要通过数据共享和整合来解决。最后,数字化和智慧化设备所生成的数据和信息可能存在误差或者不准确的情况,工作人员对这些数据和信息可能产生怀疑,这种信任问题会影响数字化和智慧化技术的应用效果。
第四,用户接受度不高。由于数字化和智慧化技术应用比较新颖,一旦数据的终端获取要通过大众,那必然会存在有些用户可能对其不太熟悉,甚至抵触。因此,在推广数字化和智慧化技术时,需要考虑到用户的接受度和心理需求,采用合适的宣传方式和方法。
★
综上所述,虽然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在城乡治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在讲座课程与集体研讨中,同学们学到了实务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关于国家治理的研究成果与思路,体会了跨学科思维与知识的碰撞,感受颇深,受益良多。
分工情况
(编辑:朱小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