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浪漫,也是一段修行。本期“读书的日子”专栏刊登的是来自财政金融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冯茹的文章,看她不断阅读、思考、进步,体验新的人生,认识不同的文化,迸发对生活的热爱,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重新遇见自己,审视自己,塑造自己。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连接起孤岛们的桥梁很多,但书籍是这其中最棒的一座。通过阅读,我们与自己、他人、作者、世界相连接。书籍延续着作者的声音,创造着读者与读者的交集,让我们的思想跟着作者一起汩汩流动。流动到哪儿去呢?是否有确切的目的地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变得鲜活,变得清醒,找到趁手的思想工具去探索世界。

冯茹的电子书书架

“我们无知,所以我们读书”

——出自罗翔《法治的细节》

小学门口的租书店,初中门口的报刊亭,高中学校的图书馆,大学终于有机会参加签售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能够阅读更加有深度的文章,能够思考更加有意义的问题,我们所读的书越来越倾向于回答心中关于自己或世界的疑问。提一本读过的书,就像抽出与之相关联的人生碟片,那期间自己的生活、思考、与家人和朋友的交谈,都和书籍段落一起播放,这些片段组成了我们,书籍的一部分也变成了我们的一部分,书籍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完整。

罗翔老师说:“我们无知,所以我们读书,我们读书,所以越承认自己的无知。”作为孤岛的我们知道自己的渺小,所以努力通过建造桥梁尽可能获取更多的知识,进而更加认识到世界的广阔复杂和自己的渺小浅薄——但是还好,我们有书籍——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书籍可以是工具,可以是良药,我们需要被提醒,去阅读,去思考,去进步,去对抗黑暗、寻找光明,又或许我们自身就可以成为一盏灯,发出小小的光。


“亲手建造一个田园农庄”

——出自盛林《半寸农庄》

在紧张的学习间隙,我看到这本介绍“如何在一片树林里建一座农场”的书,书中的技能我一生也用不到,但这并不妨碍我深深入迷并真的从作者那里讨教到了点东西。“我”为了建造农庄,砍树、挖藤、对付毒蛇,由一个从事文案工作的都市小姐变成了可以擒拿响尾蛇的战士。我讶于人的变化之快、成长之大、不绝的生命力,不由得自己也充满了干劲儿:什么事情能比去离家万里的森林里创造并管理上千平米的动植物之家更困难呢?

她热爱自己的生活,即使生活总是伴随着数不清的麻烦。她形容鸭子们总是集体行动,在一起睡觉“像一团没叠好的羽绒被”;她为鸡鸭们建造堪比卢浮宫的豪华公寓,想象它们“诗兴大发,生下诗情画意的蛋”——我坐在桌边乐出了声:当人找到自己心之所向,做起自己喜欢的事情,生活的每个角落居然都是如此可爱!

由此联想到高中时期,我有一位非常欣赏的同学,她饱读诗书又心思细腻,热爱文学且绝没有浪费自己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天分,期末考试的命题作文也总能让她写出妙趣来。我们偶尔交流,我却从没有向她表达过对她的文章的喜爱。直到近两年的偶然机会,得知她勇敢地放弃了本硕阶段“合适的好专业”,投身于她热爱的文学相关的学习领域,我终于有机会去向她表达自己的欣赏和支持。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在一片森林里,都有自己想要建造的农庄,所需要的只是搞明白自己的农庄种些什么树、平方几何,接下来就是砍树、挖藤、对付毒蛇了,总有一天我们都会变成勇敢的战士。


“语言中有太多已经被修好的路了”

——出自埃利亚斯•卡内蒂《人的疆域》

看书的趣味很大程度来源于体验一种自己从未有过的人生,例如不去菜市场买标好价钱的蔬菜,而是把种子埋进士地里;例如不是生活在此时此地的大学生,而是跟随在悉达多身后1.5米的一双眼睛;例如眼前不是北京初春的蓝天黑鸦,而是大西洋暮色渐浓,“夕阳给万物抹上金光”,麦克劳德称之为“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由此,人生的疆域大大拓宽了。

埃利亚斯以一种温和的、包容万物的态度告诉我们:无论人类经历了多大的绝望,在所有的历史记载中,总包含着芝麻大小的希望。阅读到这样的话总是令人宽慰,这是上个世纪从世界上另一个角落发出的声音,时空轮转,我和其他人还能够从这两行字里获得鼓励,于是书籍的意义浮现了:一座属于共鸣者的桥梁,适用范围极广且保质期极长,让我们有机会和主角交流并向其学习。

在语言中共鸣的不仅仅是观点和心境,还包括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体验新的人生,认识不同的文化,也总是惊喜地重新遇见自己,审视自己,塑造自己。不同的“我”互相打量、表达和倾听,最终成为一个新的“我”,走向人生更高更新的山头。


冯茹的推荐书单

1、《刀锋》(毛姆)

2、《悉达多》(赫尔曼·黑塞)

3、《法治的细节》(罗翔)

4、《一间自己的房间》(弗吉尼亚·伍尔夫)

5、《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威尔·施瓦尔贝)

6、《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塔拉·韦斯特弗)

(编辑:王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