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权舆到夏花烂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准备了许久的毕业论文已经提交,研究生生涯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致谢”总是毕业论文中最能够吐露心声的部分,它是一个阶段的落款,也是全新生活的起点,为飞逝的研究生时光写下记录的注脚。它或严肃理性、或活泼有趣、或深情浪漫,但不变的是真挚的情感抒发。
2023年毕业季,人大研工策划“我的毕业致谢”专栏,邀请人大研究生学子分享你们在论文致谢中写下的初心、热爱、梦想、坚持与感谢。
陈琪昇
法学院民商法学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
己亥年白藏季,我满怀憧憬与希冀,步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开始攻读中国法学圣殿的民商法学博士学位。壬寅年朱明季,我带着收获与遗憾,行将离开明法之地,开启新的学术与实践生涯。
回首四年,有苦有甜。
苦者,先推学术研究之艰。探索商法基础理论,需从前辈论著学起,研习先贤理论体系,反思器与物是否融洽,形成自己的思考雏形,并将之付梓以求教同侪。然,前辈论著浩如烟海,体系繁复不可车载,器物交融多为理想,思考付梓难如登高。此为初窥法门研修者之大苦。苦者,又推京城居之大不易。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自不好意思、亦不情愿再向长辈讨取生活资助。但求学期间月俸有亏,奖金稀缺,物价且高,以致难以维持日常生活。无奈只能于研学之余,另寻收入,美其名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而占用研习时间,颇有得不偿失之感。此为初居京城漂泊者之小苦。
甜者,亦推学有所思之喜。学习前辈论著与理论体系,每有所得,均喜不自胜,引以为圭皋,奉为圭臬。偶有所思,便手舞足蹈,恨不能仰天长啸,广而告之。器物交融颇有所感,即奋笔疾书,挑灯夜战,虽累亦乐。思考付梓不论层级,亦能开怀畅饮,期待前辈同仁批正。此为初窥法门研修者之大甜。甜者,又推自食其力之无愧。以文绩评奖得有奖励,或与人帮工偶有报酬,刚能填补温饱。但自食其力与不劳而获,有云泥之别。更遑论,文绩与帮工,亦是自己本行之事。学而习之,习而践之,践而得之,得而居之,此为初居京城漂泊者之小甜。
回首四年,感恩者甚众。
首谢恩师邢海宝教授。先生智仁兼具,指引弟子不偏研究道路、不倚人生错路。初入邢门,忝为大师兄,亦是初生牛犊,才敢以商法基础理论为研究方向。有幸获得先生支持,方于此路一去不返。在探索路上,先生时时纠错,言之有据。试举一例,在最初讨论商事关系理论时,学生以资本为商事关系之根基,但先生提点,“资本只是生产要素之一,不宜过度神话”。得此提点,学生方得开拓思路,更系统地思考商事关系的构造要素与形成原理。此为先生大智。为报先生恩情,逢年过节,弟子总想略尽心意。但先生高风,以弟子在学为由屡屡谢绝。更遑论,置办书籍,日常生活,均需靡费。先生亦多次施以援手。再举一例。初入学时,学生置买大量书籍,一时生活困顿。先生贵为教授,有置办书籍的报销额度,先生同意学生以此购置书籍,并亲自办理报销流程,缓解学生困顿之急。先生栽培之情,此生难忘。
再谢家人支持。作为小城青年,求学实难且苦。求学路上,常有放弃学业而另觅工作之思,以求早日独立为业。然家人,尤其是母亲的鼓励,让我能够坚定向学之心,继续遨游学海,奋楫前行。四年幸事,又在得到唐少敏博士陪伴。与少敏思想的交流、学术的互动、生活的衬助、情感的慰藉,是我得以坚持的动力之一。
在人大法学院求学期间,更应感念师长的扶助。入学之初,受益于王利明、高圣平、叶林等诸位师长的指点,让我得以踏入法学殿堂。博士学位论文开题,幸得叶林、石佳友、邢海宝、龙翼飞、钟维等师长指正思路,从而夯实后续研究基础。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又得叶林、邢海宝、姚海放、钟维等诸位师长指导,才能完成论文初步修改。及至盲审,得到五位评阅专家的认可与详细评阅意见,博士学位论文方能基本定稿。再至博士论文答辩,幸得龙翼飞、姚海放、施天涛、吴高臣、吴光荣诸位老师的谆谆教诲,使本文得以进一步完善。于此,晚学对求学路上的诸位师长致以深深的敬意与感谢。
我的室友黄健昀博士及诸位同窗,在我求学期间亦提供着生活与交流中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古语中,壬引申意为盛大,寅引申意为土中嫩芽向阳伸展。壬寅年,我正值而立,学术生涯与法治事业亦此起行。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前路道阻且长,我仍欲以此为业,愿法律之树长青。
(博士论文答辩后)
(编辑|张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