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佳雯,商学院2017级硕博连读研究生,市场营销管理专业。
2016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以本科期间专业第一保送中国人民大学硕博连读。在人大商学院期间,曾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公派联培一年。
李佳雯幼年时的一场车祸将她的人生从此定格在轮椅上,但她没有被身体的不便困住。她勤奋好学、乐观坚强,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博士学业。
2023年6月26日,李佳雯在明德堂参加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张东刚书记和林尚立校长为其拨穗,发放毕业证书。
说起来,我与人大的缘分真的很神奇,我在人大生活了6年,而在来人大之前,我又对她向往了6年——早在高二时我就将人大作为我的目标,不过高考作文写偏了题,所以这一目标到硕博阶段才终于实现。更神奇的是,我知道爸爸曾经想过考研(最终因为工作等原因未能去考),但直到我被人大录取,妈妈才告诉我,原来当年爸爸考研的目标学校就是人大。那一刻,我似乎与他在冥冥之中有了感应,我特别想在梦见他的时候对他说:爸爸,我帮你圆梦了。
尽管我在高中时代是一名理科生,却一直对中国人民大学这所具有“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之称的高校心向往之。我想,这源于我对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的深深眷恋。在这6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从“期待者”成为“见证者”“亲历者”“受益者”,到如今以过来人的视角做一个“讲述者”,这份人文关怀始终陪伴着我,让我安心、开心地圆满完成求学之路。
入学之初,学院知道我行动不便就组织了同学去火车站接我;老师们特意来寝室看望我,落实我的无障碍住宿需求,我至今都记得几位老师离开宿舍时对宿管阿姨拜托再三、请各位宿管阿姨平日里多帮帮我的场景;学校后勤集团宋大我老师以及我的宿舍楼长张健宇老师也对我关怀备至。我后来才知道,为了保障我顺利入学,学校特意成立了工作组,老师们在我来人大前已经忙了数月。最令我感动的是,在我入学后的6年间,所有老师都一直非常关心我,比如黄江明老师、姜明老师以及当时的系主任韩冀东老师都常常找我谈心,关心我的学习科研进展和日常生活情况。
刚来人大的时候,我心里最忐忑的环节就是选导师,那时候我对模型方向感兴趣,可是我知道这个方向的难度,对自己并没有太多信心。后来我壮着胆子给系里模型方向的大牛张泽林老师发了一封邮件,说明我自己的情况。我并没有指望这封邮件能得到肯定的回复,因为我知道这位极其优秀的老师一定会在同学们当中非常“抢手”,而按规定每位导师每届只带一个博士生,以我的资质,未必能得到老师的青睐。但第二天我就收到了邮件,对其他内容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但其中一头一尾的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佳雯,非常高兴看到你入学后一切都顺利,我也放心了……非常欢迎你选择我的研究组。”这几句话真的像阳光一样照亮我的内心,我没有想到竟然这么幸运地被泽林老师选中,更没有想到泽林老师也为我入学的事情操心了这么多。后来我顺利入组,在泽林老师的引导下度过了充实的6年,事实证明,我当时那个勇敢的决定也许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
回想起这硕博六年的点点滴滴,我对老师除了感谢还是感谢。对每一个研究生来说,首先要感谢的一定是导师在学术上的引导。我也同样,在营销知识和数理模型学习方面,获得了老师非常多的指导。这也让我深深地明白,要像老师一样做到这一行顶尖水平,必须积累足够扎实的知识和经验。此外,我想从另外三个角度特别感谢泽林老师。
首先,我要感谢老师对我的信任。尽管我完全可以生活自理,但我知道人们大多不了解我的情况,很多人听说我坐轮椅的第一反应,就是“做什么都不方便”,甚至不确定我究竟能不能完成学业。老师给予我信任,相信我能走到学业的终点,相信我能克服所有困难,对我而言意味着是在帮我一起克服这些困难。我还记得去年出发去西雅图的情景,大冬天的清晨5点,老师开车来送我和妈妈去机场,今年回来的时候我的飞机是晚上抵达北京,又是老师开车接我们回来。回过头来想想老师当初的这个选择,我不仅充满感激,更多的是敬佩!此外,老师对我的信任还体现在其他的很多方面,比如在这篇论文刚开始着手的时候,我对机器学习一无所知,连我自己都不确定能不能做好,老师却信任我,给我充足的时间去学习,也同时全力支持我,为我请了杨可嘉师兄这么厉害的机器学习专业人士教我,最终我们顺利完成了这个项目。
其次,我想感谢老师在我学习过程中的一路陪伴。科研的过程是孤独的,要熬下来就意味着要坐得住冷板凳。但我真的特别幸运,因为每一次面对未知,老师都同我一起去探索,面对每一个难点,老师都陪我一起闯关。记得我们最开始决定采用高斯过程回归解决这个文章,而我对这一方法一无所知。老师过去的研究对这一方法也较少涉足,于是老师和我一起学习。2020年春节期间,老师每隔几天就给我发来教学视频,跟我一起探讨这个方法的内核。后来到了2022年初,我们决定引入生存分析,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知识。而又在这个春节前夕,老师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帮我整理了一份详细的生存分析学习指南。我时常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幼童,而老师就像弯下腰陪伴我蹒跚学步的那个长辈。每一次我找老师寻求帮助,老师都会放下手中的事与我一同讨论。这份敬业精神也时刻引领着我们,也正是因为有老师作为榜样,我们才会时时刻刻充满干劲儿,敢于去挑战艰深的难题,敢于去探索全新的领域。
最后,我想感谢老师对我的包容。我这6年里无数次犯过错误,老师总是包容我,理解我。我觉得,老师看待我就如同《西游记》里面菩提祖师看待孙悟空一样。我以前总有一股年轻人的傲气,在初次投稿被拒的时候,近乎疯狂地抱怨,老师安慰了我好些天,并一再对我说,要认真看看审稿意见。后来多经历了几次拒稿,我已经可以在拿到拒稿信后就平静的与老师探讨了。上一次被拒稿的时候,老师对我说,他很高兴,因为看得出我终于成熟了。此外,我曾一度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一直想摆脱人们心中对我们这类人群的偏见,希望别人认可我能行。所以我出门在外碰见台阶,宁愿绕很远的路走无障碍通道,也不希望别人帮我抬轮椅,下雨了宁愿一个人用脖子夹着伞在雨中滑着轮椅踽踽独行也不愿别人帮我撑伞。但我也因此造成了很多误会,错失了很多建立友谊的机会。也是老师开导我,才帮我解开心结。
对我来说,“如师如父”这个词最能准确表达我的感觉,老师之于我,早已不仅是导师的身份,更是亲人一般的存在。对老师,我千言万语只汇成一句话:涌泉之恩,一生为报。
除了导师以外,我还要特别感谢庞隽老师,我在本文的完成过程中无数次向她请教,庞老师每次都耐心为我解答。同时,庞老师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在科研领域闪闪发光,可以说,庞老师是我心中的偶像。当然,要感谢的老师远远不止这两位,我们系每一位老师都经常帮助我、关心我。尤其是在课堂上教过我的老师,他们都在专业领域上为我领航,每一位老师都充满了人格魅力,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视野宏大的郭国庆老师、认真负责的刘晓梅老师、功底深厚的刘凤军老师、稳重耐心的李先国老师、成熟知性的蒋晶老师、和蔼谦逊的王霞老师、幽默随和的宋林老师、可亲可敬的牛海鹏老师、温文儒雅的张恩忠老师、醉心科研的高海兵老师、美丽温柔的丁瑛老师、热情飞扬的楚燕来老师。还有外国语学院的杨桦老师,是她帮我厘清各种阻碍,鼓励我出国交流,正是有杨老师的开导,我才把握住了这次宝贵的机会,得以开阔视野,见识不同的环境与文化。
除了本专业老师,学院的其他老师也一直特别关心我,即使是我在外参加联合培养期间,老师们也与我保持着联系,一直关心着我的平安和健康。去年叶康涛院长给我们毕业和延毕的同学一起做了一次深度交流,叶老师特意嘱咐我要少去不安全的街区,要好好利用在华盛顿大学的教学资源,平安学成归来。谷克鉴老师、易靖韬老师、赵大旋老师经常为我答疑解惑,姜明老师作为我的班主任,也给了我巨大的支持。此外我还想特别感谢马玉阳老师和都蓝老师,马老师负责我们的科研管理,这本是非常繁杂的工作,但马老师将事情整理得井井有条,是我们大家的榜样,她不仅是我们科研的负责人,更是我们的知心姐姐。都蓝老师是负责我们硕博就业的老师,我曾对她说,或许我求职时可以把劣势转换成优势,我的身体问题让我更沉得下心来做科研,而她对我说:“不,你沉得下心做科研是因为你真的热爱,不是因为任何外在因素,这是由你本源的动力决定的”。这句话真的特别让我感动,我最渴望的事就是别人看待我的时候能抛开我的身体因素,所以这句话真的戳中了我,我会终生铭记这句话!
感谢Jonathan Z. Zhang和Robert W. Palmatier,前者是我的论文合作者,后者是我访学的外导。在国外的那一年里,他们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正是有他们的帮助,我的访学生涯才得以圆满结束。无论我将来从事哪一行,我都立志把同Jonathan老师以及Robert老师合作的论文进行下去,有始有终,才对得起他们对我的关怀。
《潜书•讲学》中说,“学贵得师,亦贵得友”。除了每一位老师,我还想感谢杨可嘉师兄。师兄某种意义上,也是我的小师父,可以说是亦师亦友。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他倾囊相授,努力引领我入了这个门。作为论文合作者,在每一次探讨中,师兄的思路都极具启发性,给了我巨大的帮助。在我看来,他不仅仅是师兄,更是我并肩作战的战友,我无数次绝望无助的时候,是老师和师兄两人把我从深渊中拖了出来。正是因为有师兄的例子珠玉在前,我坚定了即使不去高校就职也一定要坚持科研的决心和信念。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我非常认同,人来到这个世上,最重要的是经历和感受这个世界,发现真理和奇妙的事物。这世界,除了大自然是个神奇的宝藏,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现,还有许多人也是行走的宝藏。人活一场,能发现这些宝藏的人,真诚的为他们鼓掌,有幸和他们共事,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宝贵的品质,才不枉来这世上一遭。
最后,我还想感谢王棋师兄、孟璐师妹、静静师姐,也感谢两个新加入的师妹,王立京和杨倩,你们让我感受到了师门大家庭的温暖。感谢我最好的朋友们,他们是嘉慧、侠丹、于畅师兄、德斌师弟、梁月、王琪、墨竹、菀婷、嘉琦、文文。感谢所有朋友数年如一日的陪伴和鼓励,感谢这一生能遇见你们!
(编辑|吴嘉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