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久胜

文学院2019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论文题目:《〈吕氏春秋·八览〉研究》

这一切好像就是一晃眼的事情。

敲下这几个字的瞬间,就已经意味着告别的序幕了……其实心理还是乱的,有欣喜、惶惑、轻松等等,亦夹杂着丝丝的不知所措、混沌之类。终究是,我还没准备好怎么“合情理”地结束这一段旅程。想谈的事情其实有很多,怎么谈得顺畅才是毕业论文落定之后一直在思考的主要问题,所以哪怕在午夜梦回之中,也还漫布着过往的满天星。

本来是想对整个人大时光做一个回溯的,因而不免还几度拾掇了尘封的相册、曾经一度喧哗的朋友圈……纷至沓来的,不仅有琉璃玛瑙,可供珍藏玩味,也不乏满地残屑,弥漫着失落与哀愁,甘哝、酸咸、辛烈、淡薄,不一而足。这确实是一场“盛宴”。湘江边上的一个小娃娃,最终走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之地,这并不亚于一场另类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而本文的完成,于此,某种程度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暂时性的交代。这意味一种结束,也意味着另一种开始。

决心以《吕氏春秋》为战国秦汉研究的切入点是很早的事情,这既启迪于导师徐建委老师《〈说苑〉研究》一书,亦受建委师精心指导而成。而最终选择先从《吕氏春秋》的版本入手,这既是偶然发现,也具备必然性。试问:如果都不知道目前所阅读之书的来源,那研究何谈深入呢?那大抵也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暂未有衰竭之忧,但势必不可久。此点其实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感受很深。并不是没有问题,大抵只是视野被遮蔽,看得见微风和煦、牛羊低鸣,而畅望不了湛蓝深穹。

回首成稿的点滴,企及研究生之生活,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徐建委老师。犹记得初入大学,在《先秦两汉文学史》课程之上,建委师就开宗明义,大意即:大家能进来这里,都是佼佼者,目前就算有差距,但也有限的很,而四年之后,读书的多少,决定了是在天上飞,还是在地上爬……这一段话,激励着懵懂的我硬啃下了《四库总目》前佶屈聱牙的诏令奏议,初识目录之学。今日所习,与此因缘甚大。而迈入徐门之后,从早期中国的文本性与物质性到汉唐学术、乾嘉学术的方法论启迪,从年鉴学派之史学范式到域外汉学、比较古典学的比较视域,从《诗经》《史记》等传世经典之细读到涉猎出土之简策古书等等,既引领我初窥学术之门径,亦给予了我一片浩瀚星海,可供未来探索。当然,学术启迪仅仅只是恩师影响之一隅。家道突变之时,曾一度有极度之彷徨与沮丧,乃至于怀疑生命之存在。我很感谢自己的导师在生活上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榜样,他除去优秀学者的身份之外,还是一位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更是一位好厨师,优游于学术研究与浪漫生活之中。这无疑是生命中一束极其澄澈的光。而倾听、指导、帮助,无疑又再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足以窥视那一片永不凋零的树叶。

远在海峡彼岸的赖贵三老师,同样在我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学术的种子能在台师大的校园里发芽,在人大的校园里生根,与此亦密不可分。当初《国学导读》的课程上,从文字、训诂到义脉、义理,从生活点滴到学术承续,我着实感受到了被称之为“国学”的魅力。“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八字,我受业于始,亦铭记而今。而此外,今天的我还能在学术研究的园地里依然葆有文学的热情,亦归因于贵三师。从鲁汶大学的长篇纪行,到师友的吟咏颂答之辞,再到草木鱼虫之日常感悟等等,文学的馨香,沁远而弥深,滋润着一度干涸的文田。当然,“鸣谦”之字是廿二余载里最珍贵的嘱咐,“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之期语,未来岁月里小子也定当铭记于心,秉行于学途。

如果说生命是一张网,那“老师”这一角色所代表的,毫无疑问构成了其中最重要的经线。大学之前如此,大学以后亦然。徐正英老师、王昕老师、徐楠老师、曾祥波老师、蔡丹君老师、洪越老师、吴真老师、朱万曙老师、王燕老师、郑志良老师、邹颖老师等教研室诸师,或授业、或解惑、或点拨,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研学之路。教研室之外,张靖老师、胡玲莉老师、陈涛老师、宋声泉老师、董正存老师、杨慧林老师、孙郁老师、陈剑澜老师、颜梅老师、李昕揆老师等学院诸师,以及孙少华老师、肖丹老师、金驰华老师等院外诸师,还有吴壹香师兄、罗观师姐等等,或器重、或指导、或鼓励、或帮助,亦宛如一束束温暖的火花,簇兮而盛生命之火,明亮了人大的岁月。从他们中,我深刻感觉到了作为一名文苑学子的温馨,也充分领会了作为一名人大学子的幸福。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列不尽的名单……“老师”二字,与我而言,实有不可言说之内涵与魅力。每一分拂照与温情,我都铭记于心,并以此砥砺而行。

同学、朋友则是多重纬线的聚合。虽入大学以求明德,中学之挚友已隔千山,但情系万重,不时在语音、视频以及峡谷中相“见”,在短暂的会面时畅饮鸿谈,花开花落确实有时而尽,此情却只会冬去春来历久而深,一切当在不言中。而身边,同专业的佳儒、新源、贤慧,同门的亚楠、佳楠、林宇,已经工作的室友鸿飞、李想、煕雨,此外还有轩毅、逸文、光涛、济川、若愚……有限的远方,无尽的人都和我有关。这其中,既有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同窗、同班、同学,也有中关村大街59号外及远隔重洋的好友,请恕我在此无法一一胪列。他们亦共同构筑了我生命的光,绽放在帝都的春秋,孕育着希望的田野。

当然,还要感谢囯嫦、玖攀、康佳、姑妈、姑父、细姑姑、细姑父、华姨等等,他们都是我所亲所爱之人,给予了我无穷的支持。

最后,我将这一本薄薄的册子,献给我伟大的母亲康国贞女士。她只是初中尚未毕业的平凡女子,但没有她,不会有我,更不会有我的现在。她在无尽的苦难中抚养我成人,教会我做人,徧尝人间辛酸。她常说,亏欠我很多。但哪来的亏欠呢?不孝子,谨以此文向母亲致敬!

谢久胜

壬寅孟夏于国学馆图书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