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权舆到夏花烂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准备了许久的毕业论文已经提交,研究生生涯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致谢”总是毕业论文中最能够吐露心声的部分,它是一个阶段的落款,也是全新生活的起点,为飞逝的研究生时光写下记录的注脚。它或严肃理性、或活泼有趣、或深情浪漫,但不变的是真挚的情感抒发。
2023年毕业季,人大研工策划“我的毕业致谢”专栏,邀请人大研究生学子分享你们在论文致谢中写下的初心、热爱、梦想、坚持与感谢。
陈睿
哲学院科技哲学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论文题目为《城市大脑建构问题研究》。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的博士生涯始于2015年的金秋,即将终于2023年的盛夏。八年是一段漫长的光阴,我的生活有了诸多变化,离开北京回到了安徽老家,经历了若干不同的工作岗位,人生步入不惑之年,孩子也从初生的婴儿慢慢长大。如果再回溯得更久远一些,2005年我从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至今,更是十八载过去。“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幸运与自豪的是,往日的时光里,无论身处何方,无论顺境逆境,我还一直葆有着对于知识、对于真理的热爱。正是在这份初心的感召下,我开启了博士的求索之旅。
选择科技哲学作为博士专业既是偶然也有必然,虽然我是理工男出身,但孩提时就对哲学的思辨颇有兴趣,2014年进入科技管理部门工作后,更是萌发了对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从哲学视角做更为深刻思考的念头。得知人民大学是科技哲学研究的重镇,大椿老师是科哲领域的泰山北斗,我便不揣冒昧,给大椿老师发邮件自荐,老师的回信鼓励更是坚定了我报考人民大学科技哲学专业博士的信心,经过半年多的紧张备考,终于得偿所愿,成为“椿树下”的一颗新苗。
博士一年级沉浸于人大哲学院的时光充实而美好,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不久,我从北京调到合肥工作,又调离了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组建新的数据管理部门。原先拟定的科技创新领域的论文选题搁置下来,因为感受到数据技术在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萌生了以“数据技术与现代国家能力”作为选题的想法。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发觉这个题目太大,是我这种“半工半读”的博士生难以驾驭的,需要找到一个相对更为具体的切口。其时,我正和同事们一起研究推进合肥“城市大脑”的改革创新,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也遇到了很多值得探索的问题,最终我和大椿老师协商一致,以“城市大脑的建构问题”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
选题确定后,论文的写作过程充满着艰辛与挑战。技术的维度、政府管理维度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向技术哲学维度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日常工作的琐碎与博士论文的理论深度要求也有着不小的差距。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我承担了繁重的疫情防控任务,也被占用了很多本想用于论文写作的夜晚和周末时间,在2022年最为紧张的一段日子,我100多天连续奋战,未得喘息,而博士论文也到了最吃劲的关头,其时身体和精神已疲惫至极,只能不断给自己打气,要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幸而守得云开,博士论文终于付梓。
感谢大椿老师的悉心教诲,博一期间面聆椿师授课,其娓娓道来,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科学活动论”“审度的科技观”深刻启迪我科学技术观的实践转向。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后,虽和椿师身处两地,耳提面命的机会受限,但借助于现代的通讯手段,椿师的教导丝毫未减,从论文选题、结构布局到细节内容,椿师倾注心力,不厌其烦一遍遍指导我认真梳理打磨,给予我鼓励和鞭策,使我于困惑时茅塞顿开,于困顿中勇毅前行。作为中国科技哲学的开拓者,椿师引领了几代中国科技哲人,学问人生,大家风范,山高水长,他的思想光芒、为学为人之道也将一直引领我走好未来的人生之路。
感谢教研组的永谋、伯鲁、劲杨、建波、小伟等老师,各位老师研究领域不同,授课风格不一,均让我受益良多。论文写作时,老师们也给出了很多的真知灼见,帮助我不断将论文修缮打磨。感谢“椿树下”的各位同门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无论是现场交流还是微信群中的讨论,均充满了哲思智慧,让我倍感大家庭的温暖。感谢俊海、王玮、张亢、王薇、陆慧、艺轩、泰成等诸位同学给予我的无私帮助,特别是我长期不在北京,总是烦劳同学们为我办理诸多琐事。还要感谢我在合肥的领导和同事们,给予我充分的信任与关心支持,和我共同投身于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的实践探索。
感谢我的父母,四十多年的辛勤养育和言传身教,让我能够从一个安徽的小县城走出来,到中国最好的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让我能够不断成长进步,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感谢内子谊然和小女云锦,小女在我读博的第一年出生,内子付出大量精力教育和陪伴孩子,让我能够安心学业。他们不断给予我鼓励,陪伴我成长,共同渡过了忙碌而充实的八年时光。
(陈睿与家人)
最后,感谢母校中国人民大学,为我提供一方学习的沃土,教育我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虽然读博的时间很长,却也让我能够享受更多的学生时光。感谢身处的伟大新时代,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数字化的时代变革,和其他的时代巨变一起,让我有机会参与实践创造,推进理论创新。走出人民大学以后,这所学校的精神传承也将激励我更加奋力投身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编辑|高思慧)